佳文汇集
全媒体时代信息洪流滚滚而来,如果记者缺乏新闻的发现力,就会被海量的信息漩涡淹没。那么,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的当下,如何有效增强记者“吹沙见金”的新闻发现力?
笔者当年在写旅游漫笔时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旅游:寻找“差异”的快乐》。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说:“距离产生美,差异带来欲望与憧憬。为了远方那个带有差异的陌生的梦,不怕漂泊,不畏劳累,走上旅途。这也许是人们常说‘我喜欢旅游’的原因吧!”把旅游与写作相比较,发现这个寻找“差异”的快乐是相同的。写作,也要寻找“差异”。写文章不能老生常谈文章是...
上个月,赴北方讲学,向学员们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把问题收集上来,多种有样。现择其中两个问题答复如下。问题一:文章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出彩,怎么办?关于文章结构千篇一律的问题,是写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比如,写游记,先写...
人民日报国庆假期期间在一版推出《同心奔小康》系列报道。该报道采用“小通讯+小言论”的手法,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各地的新举措、新气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种“小通讯+小言论”的编辑手法,过去早已有之,但于今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今特推荐与高校校报...
看报看网先看题。题好文一半。但如果标题不好,就会失掉很多读者。那么,我们都有哪些标题读者不爱看呢?01读者不爱看的4类标题1、套话题不爱看。有些标题习惯用套话做题,如“雄关漫道真如铁”、“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标题只是简单一句诗,让读者不知云何,...
?在最近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位记者问:“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在今后漫漫新闻路上如何才能站住脚、走的更远?”我想了想说:“有很多因素,但据我观察,最重要的还是‘两力’。即思想力、写作力。”我解释道,思想力,说的是“能想问题”;写作力,说的是“能写东...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标题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标题的口语化和古典美,是两个较为瞩目的形式。下面就这两种形式进行一番介绍和探究,与大家分享。一、口语化标题口语化标题,顾名思义就是用口语形式做成的标题。这类标题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广受读者的欢迎。请看下面的实例——例1:湖北巴东县——3万斤核桃一下子订光了——2018年...
?在新闻报道中讲故事,记者要学会写故事,已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各地各媒体也都在积极倡导,陆续推出了一些善于讲故事的好报道,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出现,即有些报道在“讲故事”的名义下,粗制乱造,失真失误。不仅损坏了“讲故事”的写作手法,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传播率。凡此表明,记者写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定要下点功夫才行;同...
?开头为引入主题文章的开头有多种方法。可以先写时间、地点、环境;可以运用语言,引出人物;可以开门见山,奇句夺目;可以提出问题,引人关注;可以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开头,都是一个目的:引入主题。有的政论文则是直接点明主题。文章的开头...
近年来,拍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成为许多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通过短视频的窗口,看见与被看见的人们产生联结,资源流动起来,创造出了更多可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短视频进行创业,包括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短视频+直播+X”成了的新业态。正在到来的5G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它改变了互联网生态。
口诀,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内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人们通常熟悉的有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等。一些日常用的乘法、珠算口诀不仅运用在计算中,而且成为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指的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三一三十一”,是...
《西行漫记》一书出版已经80多年了,然而依旧受到读者的欢迎。前些日子,有的媒体带领读者一起完成了《西行漫记》读书打卡活动,累计2000位朋友报名参与。有人评论说:“通过阅读《西行漫记》,真正读懂了红军生活,体会到了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西行...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十三?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说,自己有想法,也有材料,但不知如何下笔,怎么办?这种情况很正常,这是学习写作必经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闯过了这道坎,就会逐步走上坦途。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体会谈点思路,与大家分...
当好记者有“五别”。这是当下记者“修行”的关键点。请谨记这“五别”,践行这“五别”。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五别”,记者工作才能搞得更好。这“五别”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请看下面的分述——1别心浮气躁。?时下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类信息喷发,好似“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心浮气躁起来。这种风气在我们记者身上也有反映:有些记者在采...
今年入秋以来,多家媒体招聘新闻人才。这些报刊社、网站、公司对录用的人才有哪些要求呢?除了政治思想好、热爱新闻事业、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等条件外,以下这些条件是引进人才的重点:要求对新媒体熟悉与了解如今是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离不开新媒体,离不开互联网。某央媒单位招聘的人员包括新媒体监看及...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报道的标题想不起来了、内容也记了个大概,但其中有的细节却至今难忘。为何会有这种情形呢?这是细节的魅力使然。一、用细节把人物写活了?近读两篇文章,对作者行文时善用细节来写人说事,留下深刻印象。一篇是“外祖父张友鸾”的文...
做人难,写人更难。当下,立人设盛行。但既然要立,难免远离真实。如泥塑的柱梁,迟早会崩塌。前些天,“传媒茶话会”编辑找我聊人物写作,谈及写人的若干原则。自觉还有些价值,回复内容,稍作整理如下。
“内容为王”是传媒界一直推崇的观点,随着新媒体格局的演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尽管好内容依然是人们的渴求,但也对内容包装上有了新的期待。对于新媒体产品来说,通常可以将核心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核心表达,二为创意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