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有想法,也有材料,但不知如何下笔,怎么办?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十三

有位初学新闻写作的通讯员说,自己有想法,也有材料,但不知如何下笔,怎么办?

这种情况很正常,这是学习写作必经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闯过了这道坎,就会逐步走上坦途。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体会谈点思路,与大家分享。



一、 首先确立写稿的体裁


大家知道,新闻写作常用的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和评论等。当你写稿的时候,首先要确立是写哪一种体裁。

常用的这4种体裁,各有各的形式,各有各的要求。

比如消息,有电头、导语,在写法上基本是“倒金字塔”式写法,讲求时效性。

再如通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用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进行写作。

又如特写,内容集中,篇幅短小,集中刻画新闻事实中的某一片段,给人以深刻印象。

还如评论,这是新闻写作中的“重武器”,缘事而发,就事论理,以理说事,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为人们所欢迎。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新闻写作的体裁不少。关键是我们手里的材料适合于写哪种体裁,与上述几种体裁的特点与要求“对接”好。



二、评论写作常用的两种形式


上面这位通讯员还说,他有时也会形成一些小观点,并收集了一些相关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可以尝试着写写评论。

也许有人觉得,在新闻写作的4种体裁中评论最难写。评论确实比较难写,但也不是“难于上青天”。它同消息、通讯、特写一样,皆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特点,就会很快上路写出精彩评论。

下面介绍写评论常用的两种形式——

1、一事一议纵深式

新闻评论是缘事而发,就事论理,因而“一事一议纵深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写法。

大家知道,人民日报1981年初在一版创办了《今日谈》专栏,这个专栏至今依然存在。在这个专栏里所载的短文,基本上是“一事一议纵深式”写法。

比如当年著名作家、记者萧乾写的《读报有感》一文(1990年12月19日),结合读了人民日报头版左下角有关老编辑常君实同志的报道,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在我的记忆中,编辑能上报纸头版并受到充分表扬,这还是第一次。”并呼吁:编辑也是一门学问,请老编辑传授经验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再如当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方汉奇写的《多设网点是良方》一文(1984年7月11日),针对当时北京市商业网点少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呼吁“因地制宜,多设网点,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花样繁多的饮食。”

这类“一事一议纵深式”的写法,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不少作者的写作兴趣和劲头。

这类写法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集中,二是纵深。

“集中”说的是,由于是“一事一议”,行文时务必要集中,不枝不蔓。不能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

“纵深”说的是,尽量要谈的深一点,不能停留在一般表态的层面。要力求说出个“道道”,讲出点道理,给人以启发。

如《一根栓鱼绳的分量》一文(1981年5月3日),紧紧围绕着北京市一些商店里给顾客提供栓鱼绳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展开议论,点出了“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主题,颇有深度和意义。


2、段眼领句分述式

文有文眼,段有段眼。

文眼也好,段眼也罢,就是放在全篇或一段文字前的关键词。别小看这几个关键词,它起着统领、概括中心思想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文论家们早就对此有所研究和阐发。晋代陆机在《文赋》中写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主张把一句话或几句话,置于关键地方,点明段意。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主张在开卷之初就把“奇句”放上,吸引读者。

在现代行文中,这种形式被广泛使用着,依然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如一篇题为《刀要在石上磨  人要在事上练》的评论(见2021年9月9日人民网),论证培养年轻干部的问题。

该文开篇先写明一个总观点:“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然后分几段、每段有个领句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个领句是:不怕苦才能干出实绩。

第二个领句是:愿吃苦群众才会认可。

第三个领句是:能吃苦才能增长才干。

这3个领句字数对称,分别从“不怕苦”、“愿吃苦”、“能吃苦”3个角度进行阐述,成为了整篇评论的主干部分。

这种段眼领句分述形式,将领句立于段首,给人以明确感,也便于作者更好地进行阐述。

?

小结语

我赞成“文无定法”这个说法。天下文章多如毛,怎能固定到几种写法上呢?如若那样岂不是成了“八股文”!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行文时的具体形式、手法,还是有规律可循。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何这么写就比较顺,那么写就写不下去呢?这里还是有点“道道”的。

是不是这样?恭候大家的反馈。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