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汇集
记者离不开“走”,然有“走近”、“走进”之分。有位媒体人曾说,“走近”是从物理角度说的,指地理位置的拉近;“走进”则是从心理角度说的,要走进被采访者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理。这话有道理。作为记者,“走近”、“走进”这两条,不仅都要做到,而且都要做...
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公众利益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新闻从业人员至高无上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真实、及时、准确地告知世界的最新变化,告知公众需要的、公众必须知晓的重要信息。
相较于一般新闻事件,灾害类事件往往兼具突发性与持续性的双重特性,更加吸引受众关注。然而客观情况是,灾害的级别越高,报道的难度往往越大,对新闻媒体与从业者的要求也越严苛。因此,在对灾害类事件尤其是重特大灾害的报道中,中央级媒体(以下简称“央媒”)通常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而直播作为此类事件中常用的报道手段被央媒广泛运用。通过直播,媒体可以...
估计很多笔杆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辛苦加了几个夜班写成的文稿,自信满满地交给领导审阅,谁知上来就被圈上了几个错字病句和误用的标点符号,细一看还有逻辑不通的情况。
小编在编辑加工文稿时发现,不少作者对科技论文写作中的量和单位规范尚未完全掌握,基于此,邀请资深的科技期刊编辑家陈浩元顾问为我们解答“量和单位”使用规范问题,希望能对您的写作和编辑加工有帮助。本期推送“量符号”,后续为大家提供更多精彩内容。?
小编在编辑加工文稿时发现,不少作者对科技论文写作中的量和单位规范尚未完全掌握,基于此,邀请资深的科技期刊编辑家陈浩元顾问为我们解答“量和单位”使用规范问题,希望能对您的写作和编辑加工有帮助。本期推送“量名称”,后续为大家提供更多精彩内容。?
“快UP融媒大会”是快手融媒学院主办的线下IP活动,致力于服务中国媒体行业融合与转型的创新议题与内容共建。快手融媒学院和海河MCN共同举办的“快UP融媒大会”天津站活动上,快手邀请到多位拥有百万粉丝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围绕短视频与直播内容创作、运...
新《著作权法》今起实施,这次《著作权法》修改触及到了许多实质性内容,对媒体版权保护将产生哪些影响?《传媒茶话会》特约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管合伙人、律师孙志峰对此进行一一解答。
报道中禁止使用“哇噻”“妈的”等脏话、黑话。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PK”“TMD”等(新媒体可用“PK”一词),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近年来“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玉米”“钢丝”“凉粉”等特殊词汇,我社报道中只能使用其本义,不能使用为表示“某明星的追崇者”的引申义。如果报道中因引用需要,无法回避这类词...
与学员的N次通信(第三十五封信)XX学员:你好!你来信说上次(2021年5月24日)刊发的“如何把细节写好”一文,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热议,希望继续就与细节相关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好!我们今天就再讨论一番。A:上文把什么是细节搞清楚了,那细节在稿子...
《报刊阅评》(3)近览一些高校校报、企业报、医院报等,好稿不少,编排精细,受益多多。但同时也发现有些稿件写的比较“虚”。其中“两虚”毛病较为明显。下面就此进行一番剖析——01“两虚”毛病有何症状?“两虚”指的是,题虚,稿虚。题虚,具体表现在:标...
举凡行文者大都有“写不出”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原因嘛,可能不少,暂且不去管它。要紧的是该“怎么办”?据笔者多年观察与自己的体会,有以下“三招”可过坎。1.不硬写鲁迅先生说:“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
笔者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干新闻工作?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媒体的记者、编辑是一批有着特殊使命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地为大众传播消息。现代新闻...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采访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采访经验不足的初学者,更应充分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实践证明,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很快引导被采访者进入谈问题的情境,并使被采访者按照预定步骤,谈出自己所需要的新观点和新事例。否则,谈了半天也谈不到点子上,甚至导致采访失败。
经常有人问我,公众号怎么写,普通人,没文笔、没特长,如何做公众号?我是自学运营的,踩过很多坑。所以,本文我尽可能站在读者视角来写,多举例子,便于大家消化理解。?
公众号文章排版如何变美?追求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任何地方皆是。新媒体阅读场景下,美的排版与好的内容相辅相成。试想下,你在碎片化阅读场景中,看着满屏密密麻麻、花枝招展的文字,纵使内容优质,阅读兴致也会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