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再说如何把细节写好?

640.jpg

与学员的N次通信

(第三十五封信)




XX学员:
你好!你来信说上次(2021年5月24日)刊发的“如何把细节写好”一文,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热议,希望继续就与细节相关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好!我们今天就再讨论一番。
A:上文把什么是细节搞清楚了,那细节在稿子中能起多大作用呢?

B:细节在稿子中的作用很大,精彩的细节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鉴于此,无论记者抑或作家都把细节看得很重。人民日报社著名记者、原副总编辑安岗曾言,缺乏细节的通讯是不成功的;著名作家沙丁也说,故事好寻,零件(细节)难找,难找也要找。足见细节的重要。

A:上文您说“找细节要在一定主题指导下去找”,请具体讲一讲。
B:好!我们找细节都是为了写一篇具体的稿子才去找的。比如说,你现在要写一篇人物的稿件,那就得围绕着这个被采访的人物去找细节、寻材料。如果你写的是一篇地方风貌的通讯,那就要围绕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和现在生活去找细节、找材料。

A:那就是说,因题材不同,所找细节的内容也有所不一样。
B:是这样的。比如你去报道一个人物,就需要把这个人的相貌特征、性格特点、肢体语言等写出来,这样才生动。当然,如果是那种就某些问题进行“一问一答”式的采访,那就没必要写这些了。
描写人物,最忌讳那种概括式、比较虚的写法。而最吸引人的则是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
比如写人的相貌特征:
有一篇写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到甘肃武威工作的通讯开头写道:
在凉山区清水乡菖蒲村村委会矮旧的平房里,我们见到了已经成为“网络名人”的焦三牛:黝黑的皮肤,瘦高的个子,一件朴素的黑色羽绒服,如果不是戴了一副眼镜,他和普通的村民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两样。
——人民日报,2012年2月13日
这样的描写,把焦三牛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写人的性格特点:
在报道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的通讯中,记者写道:
在她怀里,发高烧的儿子此刻已经冰凉。可怜的儿子,终究没有熬到翻过大山,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
她的牙都要咬碎了!抬头望去,只有漆黑的夜、死寂的山谷。这个柔弱的女人发誓:“就是用嘴啃,也要把山啃出一条路!”
村里人说,她疯了,叫她“疯女人”。27年后的今天,人们都叫她“女愚公”。
“女愚公”名叫邓迎香,现在是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月5日
以上所写,把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生动地写出来了,震撼人。



A:写人物可以从相貌特征、性格特点等地方去找细节,这对我们有启发。那么在采写一件事或写风貌的时候,如何寻找细节呢?
B:在采写一件事或写风貌的时候,更应该多收集细节。只有把细节写足了,写好了,稿子才能具体、生动!

A:请您具体讲一讲!
B:比如有一篇题为“1元厨房”的小通讯(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月18日),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该文中尽量用细节说话,给人印象很深。
每逢饭口,这条狭窄小巷子就热闹起来:三十几簇炉火上锅铲翻飞、菜肉跳跃……空气中混合着每个家庭拿手菜的香味。
这家自助厨房位于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1元钱,是使用者付给厨房经营者的“使用费”。
(点评:以上是解题、背景介绍。必要,及时。)
有一天,一位神情疲惫的妇女来买油条,买完不走,在摊前打转。
“您还需要什么?”万佐成询问。
“能……能不能借火让我炒个菜?家里小孩患了骨癌,截肢了,别的都不想吃,就想吃口妈妈做的菜。”
听了这话,万佐成两口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炒完菜,这位母亲非要付钱。万佐成说这是“余火”,不要钱,以后需要可以天天来。
(点评:这个细节写得好,感人至深。)


小结语

围绕一定的主题要求去找细节、写细节,这是时下行文的一种趋势。当然,我们也需要叙述的方式,但让细节本身说话,来得更清晰、更深刻。我们当尽量把行文的侧重点放在这里。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