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评业务
笔者用传统“考本字”的方法,依据声类韵类的对应规则,以及方言读音可能的内部层次,在传统韵书当中遍寻词源,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示烹饪烧制的字,能跟今天的“扒”直接关联。于是不得不变换思路,从“扒”这种菜肴方式的起源年代,烧制特点等外部因素再进行词源的推理。扒烧现在都以鲁菜经典做法著称,但先不论鲁菜兴起的年代早晚,在清代中前期,“扒”并不...
扒”为一种鲁菜等北方菜的重要烹饪技法,马志明先生的著名相声贯口《报菜名》中就提到了“扒肘子、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鱼、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九道扒菜,读的都是pā。笔者在《也谈“扒鸡”的得名》一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烹饪界认为“扒”来源于菜品型制如同趴伏状的观点可取,“扒”就是“趴”的异体字,“扒”并非来源于“软...
宋诗人陆游晚年教育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想学习写作,就得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把功夫下在写之外、写之前。这话对现代公文写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积累素材是学问之源,决定了笔头的软硬,什么时候提都不过时。事实上,在写作中,写作者唯有日积月累,写作力才能精进、学识才会升华;只有大量积累,才会有千军万马供驱使,思路才会如...
这里“床弟”应为“床笫”。笫,读zǐ指竹编的床席。床笫,即床铺,多指闺房或夫妻之间。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向云‘可一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笫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弟,古汉语中本义为次第、次序,后作“第”。现在主要指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也作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床弟”难以索解,将“床笫”误为“床弟”...
2018年10月26日《安徽日报》第10版上刊载了《山一般的芋》一文,其中写道:“在‘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今天,山芋依旧受到乡亲们的喜爱,故乡的餐桌上仍时常能看到它庞大的身影,那是为了营养搭配和回归自然。”这里的“烩不厌细”错了,“烩”字应改为“脍”。脍,读kuài,从肉会声,本义是细切的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句出自《论语·乡...
。从匚,非声。《逸周书》曰:‘实玄黄于匪。’”(实玄黄于匪:把黑色的、黄色的束帛装满在竹筐里。)“匪”假借为“不、不是”。《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夙夜匪懈:从早到晚,勤奋不懈。)《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周易》里的“匪”字表示“不、不是”。《周易·屯·六二》:“匪寇,婚媾。”(不是来抢劫,...
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做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宋洪迈《容斋续笔》谓文字润笔“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例如唐殷文圭《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张华。”《宋史·王禹偁传》:“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九回:“饭罢,捧出谢仪一千两;外银...
电视连续剧《虎啸龙吟》第11集中,魏明帝有一句台词,说:“西蜀诸葛亮秣马历兵,集三十万大军欲出散关。”(字幕同步显示)这里的“秣马历兵”当为“秣马厉兵”。“秣马厉兵”也作“厉兵秣马”“秣马利兵”。“秣”读作mò,义为喂养。“厉”古同“砺”,义为磨砺。秣马厉兵,即喂饱战马,磨快兵器,指做好了战争的准备。《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
子路先忍不住了,带着怒气来见孔子,孔子把他硬压回去了。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子贡干脆按捺不住,火了。孔子看到局势有些失控,就决定安抚一下大家,找几个班干部来谈心。他们几个就是子路、子贡和颜回。在这么危急的时刻,一般人的反应应该是情绪紧张,直奔主题,哪还顾得上语言形式的美呢?可是孔子的伟大,或者说不凡之处在于,他还能引经据典,这样起到了特...
文物天地》2019年8月号《郑簠隶书中堂轴》一文中这样说道:“以董其昌书法为代表的帖学书法,愈发地趋向秀雅风格,渐开糜弱书风,与篆、隶书的恢弘气象有着很大差异。”其中的“糜弱”为“靡弱”之误。“靡”是个多音字,读作mǐ时,有华丽、精美之义。如靡丽(华丽、奢华),靡曼(华美、音色美妙)。靡弱,靡丽柔弱,龚自珍《语录》:“今世苶(nié)...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那么,10亿网民在网上做什么呢?答案是短视频。一条短视频一般在1-2分钟,5分钟就算时长较长的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内容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在线互动性更强的视频直播生态,通过网络让大众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亿,...
全媒体时代,传播平台多样化、媒体受众分众化,传统媒体吸引力、影响力及受众量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影响。笔者通读近两年湖北新闻奖获奖作品发现,我省各地党报在采编实践中,无论是标题制作、导言组织,还是叙事表达、文本呈现,均注重借鉴散文诗歌元素,以散文化表达增强文章可读性,多维度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散文化表达是增强党报传播力...
作为“目的”的新闻,就是把新闻作为新闻活动的直接目的,而不是把其他间接目的作为新闻活动的直接目的。新闻媒体应该首先以新闻为目的,这是常识。重提“新闻目的”这一近乎常识的问题,是希望所有新闻活动者特别是职业新闻活动主体,在当今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要优先重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在实现新闻直接目的、本体功能、本位价值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新...
大家熟悉“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吗?这句话确实不常见,不知道也没关系。但我相信,它的下一句,很多人都熟悉:“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对,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由来。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这时,有通讯员提出疑问:吴老师,新闻写作难道还有“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情况吗,否则,你讲这些有什么意义?你可说对了,很多时候,改一个字、一个...
不但让我心服口服,还打动我了。你在阅读一些大号的观点文,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如果有,恭喜你,你已经感受到观点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魅力。你每天看的社会热点评论文、书评文、影视评论文、人物评论文,都是观点文。观点文,不但能帮助我们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能赢得读者的赞赏,为你带来一定的收益。写作新人,在写作观点文时,容易陷入一个困...
之前微博上有个很火的话题#你要写风不能只写风#。起因是抖音博主@听盏写了一段随笔,点赞超过50万,引发很多人的共鸣。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要写树梢弯度,写湖面波纹,写树叶婆娑的声音。要写屋檐边悬挂的铃销响,写轻舟与竹筏轻轻漾,秋千轻轻晃。写不听话衣角和发梢,写抓不住的气球,写握紧的伞柄。写拨云见日的山,写卷起又落下的浪,甚至是一场散...
“三好公文课”,顾名思义,当然是专门讲授公文写作的。但在这个课堂里,我所讲的并不止于公文写作,就像前段时间,我推送过散文;之前,还推送过序、诗歌、论文……虽然数量并不多,所占比例也不大,但时不时会掺杂这么一两篇。除了给读者换换口味,我这样做,更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大家勤于练笔、动笔,尽可能拓宽自己的写作面。多练多写多涉猎,必定会好处多多。...
“新闻就是‘他说’。”新闻工作要求记者报道他人说的话,即要使用引语。引语分成三种——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部分引语。其中,直接引语可以使稿件具有现场感,让新闻报道具备信息权威性,让新闻故事更具冲突性、戏剧性和人情味,令读者意识到所报道的事件涉及有血有肉的人,放大信源的声音、想法和观点,揭示信源的内心世界,调节报道节奏。直接引语的种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