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采评业务

脚板底下出新闻——谈“入海摸鱼式”采访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江泽民同志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在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来自怒江峡谷的僳僳族人大代表何海清说,“见到记者真不容易。记者不要老往发达地区跑,那些地方去的人多,写的人也多。你们为什么不到我们家乡的山沟沟里去转转,写一下山里人的生活和愿望?”一位居住在祖国西南边角上的布朗族人大代表...

老记说事 2022-11-30

全局在胸抓典型——谈“老鹰抓鸡式”采访

小时候在家乡的大山里,常常看到老鹰抓鸡的场面。当了记者后,联想到采访,我很羡慕老鹰抓鸡的本领。你看它,先在高空盘旋,选中目标,直扑下去,就能抓住活鸡。这盘旋与下扑有辩证关系,如果只在空中盘旋,不下扑,那是空转,若是不盘旋,就一头扎下去,要犯盲目病。怎么学会老鹰抓鸡式的采访?随田流同志到昌平的一次采访给了我启示。1982年秋末冬初,人民...

老记说事 2022-11-30

采写作业展示系列29之编辑手记:重返28个现场

夜深了,我深吸了一口气,合上电脑。11月20日晚23:35,伴随着最后一篇稿件的排版和编辑手记的修正完成,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窗外。回想起两个月前做完这学期广电采编课的第一次课堂记录,也是类似的场景。文字是暖人的,从初秋到初冬,我们在西北,在榆中,依偎着,围坐在熊熊燃烧的青春之篝火旁。这是我第一次作为编辑,与40多个人物,同呼吸,共悲喜...

兰大韩亮 2022-11-30

疫情之下,让新闻实践不断线——写于采写作业展示结束之后

拍摄于2010年11月7日,兰州大学好新闻奖颁发晚会,韩亮与学生一起朗诵。选这张照片的意图在于:盼着学生的新闻之火继续燃烧。拍摄:08新闻郝文辉疫情之下,让新闻实践不断线——写于采写作业展示结束之后盼一场三尺厚的大雪覆盖西北高原的无常——题记老师苦教,学生苦写,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关照时代,贴近生活,实践出真知。2022级专硕《广播...

兰大韩亮 2022-11-30

韩亮网课之五十四:疫情之下,线上采访如何呈现现场+线上采访的优势

疫情之下,要自力更生,要延伸课堂,让新闻实践不断线。站在西北看中国、懂中国、写中国。兰大新闻学子虽受限于校园方寸之地,受限于疫情,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去实践,去写作,去讲述中国故事。这个办法就是从线下采访变线上采访。每年秋季,我给专硕上《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实务》课。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这门课有两次规模比较大的线上采访。第一次,去年10月...

兰大韩亮 2022-11-30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

今天来讲讲第4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汪曾祺说,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先模仿,再摆脱,最后自成一家。上面三个步骤,是一个严格的递进过程。一切文字肯定始于模仿,前人学古人,我们学前人,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搞文字,谁也跳不过“模仿”这一环,这是规律与真理。“仿写”为什么能够成为符号锤?因为它有着独特优势:一是母体...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入行20多年,我开始思考“本领恐慌”

刘璞1974年6月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996年就职于扬子晚报至今。入行26年来,做过文化记者、财经记者、微博微信小编,先后担任过扬子晚报时政新闻部主任、扬眼编辑中心首席策划官,现为扬子晚报卫健新闻部主任。近几年带领团队策划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屡获各类新闻奖项。“本领恐慌”这个词的出现率,好像越来越高了。面...

传媒评论 2022-11-30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个人简介】吴建勋,男,1975年生。现任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民生部主任,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从事新闻采编业务20余年,先后荣获湖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湖州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等。长期扎根新闻采编一线,主持打造浙江省新闻名专栏2个,在《新闻战线》《传媒评论》等全国重点新闻核心期刊发表业务论文十多篇。曾出版...

传媒评论 2022-11-30

高度、深度+悦读是如何炼成的

典型报道,一直是党报的“拿手好戏”,而在重要时点围绕重大主题而采写的典型报道,往往体现着党报的最高水平。当前,在全新的媒体环境和阅读习惯之下,重大典型报道正面临新的挑战。许多读者都习惯了轻阅读,而党报重大典型报道往往给人以正襟危坐、长篇累牍的刻板印象,如何找准典型,写得出彩,对记者和党报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突破的课题。去年,在建党百年的历...

传媒评论 2022-11-30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点评|央视新闻时政短视频"情感化表达"的创新探索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进驻短视频市场,注重短视频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短视频成为媒体展示融合报道能力的舞台。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时政短视频如何顺应时代拥有新媒体的传播语态?如何让主旋律报道既有流量又能与用户形成情感交流?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为大家解析第32届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点评|同题报道如何脱颖而出?这条消息带来4条启示

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消息因其“新”“短”“快”的特征成为各类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数量最多的一种体裁,也被视为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写消息看似“小儿科”,实则更能体现“真功夫”。一条好的消息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如何在同题报道中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消息?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为大家解析第32届中...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市场化媒体为何拿走了重大主题奖?

今年是中国新闻奖首次开展对重大主题报道评审,因此,获奖作品也备受关注。在获奖作品的名单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第一财经作为一家市场化的财经媒体,他们的主题报道竟然突破央媒和各省党媒的重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三等奖,这是极为不易和罕见的。这家市场化媒体为何能获奖?传媒茶话会继续推出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中宣...

党内法规文件审核“五必清”

党内法规文件审核既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也要拾遗补缺、锦上添花,实践中应当做到“五必清”。01左中括号起草部门必清左中括号搞清楚起草部门,有助于明确沟通协调的对象,明确承担党内法规文件牵头执行责任的主体和承担解释工作的主体。在实践当中,对拟提请党委和政府联合印发的党内法规文件,往往先经政府办公厅(室)审核,再报送党委办公厅(室)审核。...

秘书工作 2022-11-30

正音室|话说“叶公”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解“叶(yè)公好龙”。后排有两个学生窃窃私语,征得老师同意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轻轻地说:“老师,我听爷爷说‘叶公好龙’要读‘shè公好龙’,读‘yè公’是不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似的。老师摆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面带笑容地说:“‘叶公好龙’过去确实是读‘shè公好龙’,当年我做学生时老师也教过我们...

咬文嚼字 2022-11-18

词语春秋|“光棍”考

还得先谈谈“棍”字。唐代李绅《拜三川守诗序》:“又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群恶少年,整天衣冠不整,群聚打架,或者并肩追逐,打球为乐,人们都不敢靠近,搞得官员百姓都很头痛,人们称他们为“打棍”。其中的“击大球”其实是唐代的一种徒...

咬文嚼字 2022-11-18

网言网语|DNA动了

根据生物知识推断,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性状了?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DNA”说起。DNA,中文名“脱氧核糖核酸”,是携带有生物体繁衍所必需的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在进行复制、解旋等活动时的确处于一个运动的状态,但我们在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DNA动了”,并不是生物学角度的“DNA动了”。实际上,...

咬文嚼字 2022-11-18

社交新风|意味深长的自嘲

负面词语充斥网络,然而有一股清流始终在与之对抗,那就是对贬义词语的自嘲用法。被贴上标签的小人物们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自嘲,善于自嘲,用戏谑的态度来面对别人的嘲讽。比如“打工人”本来含有对社会底层的蔑视,但是打工人创造了一系列打工语录来调侃自己:“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是押韵合辙的顺口...

咬文嚼字 2022-11-18

热线电话|“流传”和“留传”

答:试试看吧。两词的共同点是“传”,但有三点不同:一是传的范围。“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留传”只能是纵向的。“英雄的事迹到处流传”,这是空间的扩散,只能用“流传”而不能用“留传”。二是传的态度。“流传”往往是自然传播,“留传”则有主观刻意的色彩。“这套书是祖上留传下来的”,这里指的是前人把...

咬文嚼字 2022-11-18

一针见血|荒废政事称“怠”政

2020年11月17日的《解放日报》第12版,刊有《这位书生打破“误国”魔咒》一文,提及前凉一代儒将谢艾几度挫败强敌之事,其中写道:“在谢艾的指挥下,前凉军队连破劲敌,张重华不免自满,逐渐迨于政事。”引文中的“迨于政事”,应写为“怠于政事”。怠,读dài,本义为懒惰。引申出松懈、轻慢、冷淡、疲倦等义。如怠工,指故意消极对待工作,降低工...

咬文嚼字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