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采评业务

如何表现新闻?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我怎样写作》一文中说:“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乐中一样,第一句可以给整篇作品定一下调子,通常要很长时间去寻找它。”这位大作家讲的就是写文章的表现,你发现了新闻以后,如何表现好新闻,包括提炼主题,精选材料,安排结构,开头结尾,制作标题,都要舍得下功夫。表现就是要讲究技巧,追求新题目、新品种、新内容、新...

老记说事 2024-09-10

在哪些地方能发现新闻?

怎样采写新闻: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打个比方,记者、通讯员似小蜜蜂一样,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

老记说事 2024-09-10

如何培养对新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采写习惯?

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打个好基础很重要。在我看来,努力培养自己对新闻工作的浓厚兴趣,养成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是打好基础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兴趣,连着信心和成功,对本职工作压根就没有一点兴趣的人,不可能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习惯,连着持久和顽强,没有养成一个写作的好习惯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对新闻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可能在写作上有大的...

老记说事 2024-09-10

把论文写出文采来

文采,通常指在文学或文艺方面所显现的才华。因此,一提“文采”二字我们很快会想到荡气回肠、情感细腻的散文,想到引人入胜、刻画深刻的小说,想到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诗歌,而很少会想到面孔冷峻的论文,更不要说新闻论文了。在许多人眼里,所谓论文,不过是空泛道理和说教的代名词罢了。而读了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的论文《动情的新闻感人心...

老记说事 2024-09-10

名家大讲堂||杨玉辰:好新闻中都有“大”

当中宣部阅评员期间,天天跟好新闻打交道,时间一久,对它的脾气秉性便有所洞察。倘若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好新闻的特点的话,我不妨这样回答:大凡好新闻中都有“大”。“大”是对“小”而言的,没有“小”,就没有“大”。我这里所说的好新闻的“大”,主要指:一是大事件。诸如奥运会、世博会、国庆盛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周曲泥石流等,震惊天下,举世瞩目...

老记说事 2024-07-31

纠错|“内急”是一个婉词,不是内心着急

2022年第5期《随笔》杂志刊登文章《那些聊过的岁月》。文章记述一位老师喜欢和同事聊天,“但他聊起来,往往刹不住”。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当你有事要做、又不好意思打断正讲得欢畅的他,着实内急。”这个句子中的“内急”一词使用有误。“内急”是一个婉词,意思是急着要大便或小便。对“内急”的理解,不能只是看它的字面意义,理解为内心着急。句中指的...

质检感悟|对忽视内容时效性产生副作用的案例分析

有些书稿内容是有一定时间点的,如果不注意时效性,它的价值就会打折扣,如2015年的一部弘扬劳模精神的书稿中,介绍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先进事迹的资料陈旧到只有他生前的事情,未能提及2012年11月25日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而因公殉职的情况,更没有对国务院决定追授罗阳同志“航空工业英模”荣誉称号的情况的浓墨重彩,使事迹显得很平淡,...

五个坚持,做好新时代的舆论监督——以浙江新闻奖名专栏《锋火台》为例

舆论监督,不仅仅是媒体的自身职能,也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武器。2024年5月,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名专栏奖评选结果揭晓,温州都市报《锋火台》栏目榜上有名。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温州都市报策划推出新闻调查栏目《锋火台》,着力强化舆论监督的深度、力度和锐度,积极发挥舆论监督职能...

传媒评论 2024-07-22

浅谈政务短视频内容建设的辩证关系

谓“热”,是所有新媒体编辑的共同功课“追热点”。政务短视频平台不是普通的新媒体平台,有自身的定位和选题范围,应该如何追热点而不是蹭热点?一是在热点事件中找到金华元素。如金华东阳女孩单依纯在龙年春晚献唱《不如见一面》冲上热搜,金华发布视频号团队将单依纯的春晚献唱和她作为金华文旅公益大使为美丽家乡代言的画面综合剪辑后推送,趁着春晚热点和春...

传媒评论 2024-07-22

一条“差点被毙掉”的新闻缘何能获得浙江新闻奖

安全重于泰山。这两年,有关安全生产的新闻屡屡登上各大主流媒体的显要位置。2023年4月开始,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各种安全应急演练也屡见不鲜。我们的新闻平台也经常刊播这类新闻。然而,有天记者拍回来的一条新闻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单看文稿,这条新闻没有任何问题,是一条很常规的安全演练新闻,但在审看视...

传媒评论 2024-07-22

在“深蹲”中提升“四力”——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做强调研式报道的实践探索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调研式报道不同于突发新闻,其选题是既定的,方向是明确的,需要主创人员在蹲点采访前,认真分析相关材料和背景,准确把握选题切口,筛选确定采访重点和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台传媒坚持高站位谋划,深耕本土热点,精准对接党中央精神这一“天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师、战略科学...

传媒评论 2024-07-22

广东新闻频道现“大标题”乌龙,网友笑翻了

近日,广东新闻频道发生了一起有趣的新闻放送“小插曲”。7月10日,广东新闻频道在播出的一则时长2分22秒的报道中,不慎出现了罕见的标题显示错误,连续三次将新闻标题误展为“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大标题”,场面显得十分滑稽。随后,有博主将其上传至B站,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调侃道,首次标题失误已足够引人发笑,没想到后面还...

传媒见闻 2024-07-22

媒体未来的“饭碗”在哪里?如何进化生存?

迷雾重重的经营之境“钱越来越难挣”已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从业者的心声。在传统媒体时期,大众传媒可谓传媒行业舞台上的“C位”,大众传媒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广泛的受众覆盖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拥有着可观的经营收入。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体生态的版图被彻底改写,大众传媒对信息传播的垄...

年营收超千万!主流媒体如何靠教育业务“双丰收”?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发挥自身优势,将丰富的新闻业务模块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研发了各式各样的小记者团产品。据了解,宁波晚报·现代金报除了夏令营项目,还常规开设社会、采访、娱乐三类实践活动,孩子们既能在资深记者引领下对话宁波市“两会”代表、委员,又能走进名校亲身体验学府氛围。始于1999年的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已深耕20余年...

深挖信息选题“五点法”

社会热点是重要的选题密码。保持敏锐的信息“嗅觉”,聚焦社会前沿,关注实时动态,及时跟进热点案事件,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社情民意动态类信息选题,通过分析研判找出主要矛盾,进而发挥预测预警潜在风险的作用。比如,一段时间内“饭圈乱象”“网红追播”“街拍乱象”等事件比较密集,我们结合有关司法案例,分析研判其中的法律风险,报送有关网络主播偷逃税款...

秘书工作 2024-07-11

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的三重逻辑

论,是多种因素汇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有三重逻辑:政治逻辑、技术逻辑和专业逻辑。政治逻辑,就是党把新闻政策制定与特定时期党的历史使命、中心任务相结合,规定中国新闻媒体的角色和功能,使其始终成为党领导革命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结构的核心要素,政治逻辑是新闻政策变迁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居于主导地...

编辑之友 2024-07-11

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主流媒体应扮演好“六个角色”

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极端灾害风险显著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球大部分陆地地域的极端高温事件与强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皆有所上升。有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每增加1℃,致使极端降水强度增加约7%,而高海拔地区极端降水强度将增加约15%。就全国范围来看,未来我国几乎所有城市均面临更为极端的高温与降雨事件。近些年来雨带的...

中国记者 2024-07-11

主流媒体灾害报道的基本遵循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同时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水电油气管网等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复杂,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面对各类灾害事故风险明显上升的...

中国记者 2024-07-11

防汛救灾报道如何做好信息发布与人文关怀?

防汛救灾是汛期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之一。通常意义上讲,洪灾往往因为突发性、破坏性、阶段性、社会性和持续影响性等特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带来强大的破坏力、影响力。因此,当灾害发生时,人们对媒体就会有更快更多的信息诉求。河南省地处中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从北到南,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这在全国较为特殊。全省流域面积...

中国记者 2024-07-11

灾难新闻如何恰当报道?这位记者用30年的经历传授心得

我们祈祷四季平安、天下无灾,但台风、洪水、地震、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总会时有发生。每一次灾难都是人类的沉痛记忆,所有对灾难的报道,也都会留给历史检验,报道灾难事件也是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档案。一、“黄金24小时”的新闻现场从救灾角度讲,灾后24小时,往往被认为是人员搜救、伤员救治、道路抢通和群众转移安置的最宝贵“黄金时间”。报道好这...

中国记者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