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汇集
在之前的两个小节,我们分别讲解了公众号和视频号的运营技巧,而讨论问题的角度是从一个做号者出发的。现在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从平台的方向看一看,账号应该怎样运营。
从2017年4G资费下调的那一刻起,短视频的风口就到来了。当你打开抖音、快手或者微博、微信的时候,会发现所有人都在拍视频,从不到十岁的小学生到耄耋之年的长者,从农村的留守青年到CBD的商业精英,从塞北的孤烟大漠到江南的烟雨杏花。还有很多人,是自己原本有着一摊买卖,他们借助短视频做宣传,有开各种工厂的、做各种服务的,便宜的有做各种针头线...
2012年8月17日,微信推出了公众号功能。它与2009年10月新浪微博的横空出世一样,都改变了传播格局。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内容创作的可能,或者是说拥有了内容生产的权利。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在公众号或者后续推出的微信视频号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编办、民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市场监管局(厅、委)、公安厅(局)、国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编办、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国资委,各银保监局:
对有身体伤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独眼龙”“瞎子”“聋子”“傻子”“呆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或“智障者”等词汇。报道中一般不有意突出某一类型群体或某一种身份。如灾祸报道中,不使用“死难者中有一名北大学生,其余为普通群众”的类似提法。
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以下简称《好新闻的样子》)一书(朱建华、郑良中著),可谓一本助力媒体人提高业务能力的好书。该书内容共有10辑,特点、亮点不少,如指导性强、针对性明显等等。然在我看来,更为突出的则...
报刊阅评(2)浏览高校校报、企业报等,我对其中的副刊颇多好感。方寸之间,里面有不少的好文章,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增长知识。下面结合几家报纸副刊上的文章来一番点评,与大家交流。一、真情文章感动人?《华北石油报》2021年3月28日第四版刊出一篇题为...
近日从央广网上看到一篇题为“苏敏:56岁自驾游”的报道。该报道介绍了时下网上“走红”的苏敏自驾游的故事,读来颇有趣味。50多岁的妇女,一个人自驾游,且在2020年12月底一些媒体报道她的故事后,开始在网络上“走红”。材料新鲜,有看点;写法上也不...
记者和通讯员进行采访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就两个字:“提问”。“提问”是采访的第一道门槛,是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问”得好、才能有好题目;只有“提问”得巧,才能有好内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如果没有提问,只是当“文抄公”或“哑巴”记者和通讯员,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提问是有技巧的。问题提得不好,往往会无话...
??笔者曾作为学员,听过多次新闻培训课;也作为教师,讲过多次新闻培训课;对新闻培训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里说的新闻培训课,指的是短期的新闻培训班,有的上课半天,有的一天、两天。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为主,也有专题讲新闻发言人、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三农”问题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三农”和我们党、国家、民族内蕴的血脉关系和内...
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要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应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等方面多加留心。得心应手地运用采访技巧,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提升。
2021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推出“沉浸式”报道《听会》,借助创新技术将人民大会堂新闻场景重构,创造了每个受众都可感知的第二新闻场景,通过“5G+8K”的应用,实现了会场内外实时互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最近,《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以下简称“《十年》”)一书推出“典藏版”。该书浓缩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史上的黄金十年(1993-2003年),记录了中国电视史上波澜壮阔的实践和变革,以及在中国电视人进行自我突破的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话语表达、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
传统媒体总编辑“老汪”,试水做短视频4个多月,快手账号平均每月涨粉10万;2020年开始做快手号的封面新闻,一年多时间粉丝已达540万;年愈六旬的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快手上圈粉400多万,只用了近半年时间;95后理工男在快手上,以动漫的形式,讲述幽...
这样两篇情感和态度截然相反的文章竟然被组到一起推送。拆开来看,两条稿件本身其实并没有问题,两篇文章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但为何组合到一起却让用户在阅读时产生不好的联想?
如今,各大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制作公司纷纷尝试制作竖屏访谈、竖屏剧、竖屏综艺、竖屏广告等视频内容。竖屏浪潮风起,“竖屏取代横屏”的观点一时成为舆论话题。主流媒体必须做竖屏视频吗?竖屏横屏如何协调?怎样才能搭上这拨风口?4月下旬,《传媒茶话会》...
电视新闻是声画兼备的特殊资讯,离开画面,就不叫电视了。好的电视新闻,是没有配音也看得懂的,这说明镜头是电视的母语,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第二性征”。所以,不懂得镜头语言的组织,就不叫电视人。
形容伤势非常重。已包含“浑身”的意思,不能再说“浑身遍体鳞伤”。误例: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