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上这一段文字,这个人物就“立体”了

近日从央广网上看到一篇题为“苏敏:56岁自驾游”的报道。该报道介绍了时下网上“走红”的苏敏自驾游的故事,读来颇有趣味。

50多岁的妇女,一个人自驾游,且在2020年12月底一些媒体报道她的故事后,开始在网络上“走红”。

材料新鲜,有看点;写法上也不错!下面我们侧重从写作上看该文有哪些特点——



1



如上所说,该文写的人物是一位名叫苏敏的50多岁的妇女,她近年来开始自驾游,已自驾经过40多个城市。

在第一个小标题“路在脚下梦在远方”的文字中,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苏敏是如何进行自驾游的,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惊险经历等等。这些均以事实说话,一桩桩、一件件,缓缓道来。

其中还写了一些小细节,尤为吸引人:比如苏敏有一次驾车从云南肇东去往昆明的时候,在导航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山谷,然里面黑漆漆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点声音。她“当时感觉有一点害怕”,随即掉头原路返回。在晚上23点才找到最近的服务区。有惊无险!

人们看着这些不禁要问:一个女同志为何要冒这个风险?作者不失时机地介绍了苏敏对此事的看法:

她感慨:人生短短几十年,应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过一段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说,这种旅行方式也不是都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大家可以去跳舞、绘画、读书等等,这些都是找回自己的方式。

这一段文字并非“闲笔”。它道出了苏敏的真实看法,使人看后对苏敏这个人物理解了,甚至赞佩之情油然而生。



2



人们在看文章前半段时,大都为苏敏自驾游的做法所感动。一个女同志,50多岁了,独自一人自驾游,这是何等的精神和魄力啊!同时,人们也自然地产生疑问:苏敏为何一个人这样做呢?她的老伴和家人是怎么想的呢?

作者可能意识到读者的疑问,及时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苏敏在视频里说,自己跟老公结婚33年来,因为思想观念不同,一直都实行AA制生活,直到她把女儿家的孩子带大,她觉得自己该为自己活一回了。她买了车,带上自己的退休金,独自上路自驾游。

以上这一段文字写得到位,把苏敏为何一个人自驾游的缘由写出来了。

有了这一段文字,苏敏这个人物就“立体”了,人物写活了,感染力加强了。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作者没写上面这一段话,没介绍苏敏的家庭情况,那么人们觉得就像缺点什么似的。而写了这一段,读者的疑惑解除了,对苏敏的了解就比较全面了。

由此想到,我们写一个人物很需要像上面这样的写法——把人物写得“立体”一点:不仅有其本人情况,还有他(她)家人、周边人的情况;不仅有现在的情景,还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这样写,能使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然时下有些稿件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只是孤立、平面地介绍人物,使人看着不过瘾,心里也难免存在着不少疑问。

写人物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大活儿”。要想把它写好、赢得读者的喜欢、喝彩,时时注意读者的愿望、需求,努力把人物“写活儿”、“写立体”则是重要的一环。

在当下社会生活迅速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有“我写你看”的心理,不能再有“我习惯于这么写”的想法。要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使写的稿子有人看、愿意看、喜欢看。

为达此目的,我们就要不断地调整写作的思路,掌握多种写作手法,尽量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感染力强,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