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角度
看到这个题目,想必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展开讨论。认为新闻报道肯定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事简单报道,消息、图片即可;大事深入报道,通讯、特写、言论等全面开花。但很多小事也可以深入深挖,以小见大,通过小切口报道大主题。很多人在写稿时却把握不好,该深入报道的蜻蜓点水,该简单报道的长篇大论。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没有把握好新闻价值的大小;二是急功近利...
事件本身的虚,这个就是作者采访不深入,但又必须得完成宣传报道任务。于是,就在浅层次采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结果导致事件的虚构。这是新闻的大忌,千万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虚构。要确保稿子经得起推敲,符合事实、符合逻辑,合理合情合法。新闻应向“虚”字开刀,这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根据我的编辑经验判断,断章取义有3种可能:一是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恶意断章取义,二是“标题党”为了增加流量刻意断章取义,三是语文没学好确实不会真实表达。先说第一种情况,西方媒体惯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报道中国。2022年5月11日,环球网报道称外媒将世卫专家言论断章取义质疑中国防疫政策。2022年5月5日,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新闻”意味着对社会现实的“双重阐释”。新闻既是对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的一种能动性反映,同时也不断地生产“公共知识”并建构着社会认知,对社会现状起到一定的巩固或强化作用。这一具有建构主义导向的新闻认识论、探究新闻与社会之互动关系的新闻价值论,以及深入媒体机构内部进行田野考察的新闻研究方法论,共同将记者和编辑等...
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心守这方土——农民刘子青的舞蹈梦》(电视专题),讲述的就是普通人刘子青的追梦故事。当时,刘子青已经58岁了,但是为了少年时代的舞蹈梦,他走进了大学,成为舞蹈系的学生。节目时长不到15分钟,但我们从他满脸的皱纹中看到了溢出的喜悦,从他浓重的乡音中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就像作者在作品简介中写的:这个梦想要不要去实...
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观点应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始于荷兰学者马克·德尔兹。他在访谈中与鲍曼探讨了新闻业在“流动的现代性”中的境遇,他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仍然可以从新闻业中获得社会凝聚力?我们如何定义一个适合液态社会的新闻业?这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新闻业吗?”[1]对此,鲍曼给出了带有悲观色彩的回答——“记者提供了一个衣帽间共同...
再朝南和西南方向远望,高楼大厦,各类景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我连声赞叹:好地方,好角度,窗台也是新闻“眼”,不必走出家门,这里就是见证、记录北京市商务中心(CBD)发展的极好平台。空口说话无凭,我有照片为证:央视新塔楼2004年破土动工,据说要盖一栋234米高造型独特的楼房,从2007年升出地面开始,春夏秋冬不止,我用大小相机不断地...
广告中《活着》的作者余华拜访了一对夫妻,来由是想买回先生在去年世界读书日买的那本至今未拆封的《活着》。余华表示,这样可以让想读这本书的人读它,这位先生也可以去读他更想读的书。
当前,随着“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化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人工智能技术由此受到了广泛瞩目。卢西亚诺·弗洛里迪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图灵革命,这场革命在很大程度上由信息与通信技术驱动。”[1]今天,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不断嵌入和重构人类社...
先从这一口号的字面和逻辑上理解吧!新闻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服务产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它包含着服务性,没有服务性,新闻本身就不成立。新闻就是为服务而生的,不产生服务的新闻是没有意义的。新闻性和服务性是新闻的两个基本属性,缺一不可,互为依存,不可割裂。新闻本身就包含着各种服务,包括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服务、情感服务等等。有多少...
昨天(3月22日),一篇题为《MU5735航班上的人们》的爆款文章被刷屏传播。但刷屏的同时,该文章也引发争议。《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存在新闻伦理失范问题?3月23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北青深一度主编宋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楚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辜晓进,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2月20日晚,随着大雪花火炬的徐徐熄灭,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笔者第三次现场采访冬奥会(加上夏奥会的话,已经是第八次现场采访奥运会),仅就一些实战经验和对本次冬奥会媒体报道的一些感受,梳理出一些既能避免过度煽情,又能按照新闻专业要求做好大赛报道的做法,以供参考。
这种方式给群众的真实感受是“安心”,正如我们一直所倡导的要坚持“红红脸”“出出汗”,并让其成为常态,让各级干部始终扯紧一根弦,那就是一切的决策、所有的规划都要坚持一个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排忧解难。
何谓新闻角度?《新闻学大辞典》中是这样表述的:新闻角度是记者在采访新闻和新闻写作过程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新闻角度是否选择得当,是决定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关...
提要: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其传播效果也不同。影响报道角度选择的,有报道者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通常情况下,报道角度的选择有4种方法:一是以小见大,二是以大见小,三是对比,四是点面结合。关键词:报道角度;选择方法;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几乎让个人的知情权、话语权得到了极致放大。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很难再有“独家新...
在我的数据新闻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报道类型。于是我想,我可以拿100篇数据新闻作品来做分析,看看是否能找出每种报道角度的使用频率。我发现,数据报道的核心角度实际上可大致分为七个。很多人会在报道中加入其他次要角度(例如,一篇谈“...
什么是新闻角度?简言之,就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或出发点,彰显新闻事实的切入点,表现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同一个新闻事实,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所表现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
新闻主题角度,即选择什么主题,它是关系到给报道铸造什么灵魂的大事,是确定什么导向的重大问题。所以,在选择新闻的主题角度时,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主题角度需把握的首要环节。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方针。只有这样,才...
著名记者艾丰说:“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追求美的价值,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换言之,新闻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故而多样性成了新闻角度的最基本特点。选择最佳新闻角度,成了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当然,选择前,我们必须知道,何为最佳新闻角度?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