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采访

干货|《水门事件》中体现的采访技巧

一从夸赞开始,让对方放松警惕伯恩斯坦在采访帮卡尔森工作的女孩时,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你很有魅力”他知道没有女人会对欣赏她的人过分反感。也正是因为他的夸赞,让对方不太好意思拒绝回答他的问题。二引导式提问,给采访对象留足时间思考当采访对象略带拒绝,不愿深入回答时,伯恩斯坦并没有立即表现出十分沮丧的样子就此结束采访。而是一直面露微笑意味深长的...

南方传媒书院 2020-06-11 50

进“小”社区传“大”理念

□康宁如何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是走进,是前进,是学懂弄通做实,转化为生动实践。新闻采访坚持“七进”,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聚焦广大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打通上传下达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是活力迸发的时代,越呼唤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作品。传播社区实践探索...

网络媒体教程:采访与写作

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我已经做了12年记者,在这12年中,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采访对象为什么要接受记者采访?被采访者没有帮助记者做好新闻的义务,他接受采访,自有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推销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记者为什么要进行采访?记者是想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新闻作品,记者没有帮助被采访者做宣传的义务。记者与被...

刘韧 2020-06-07 24

《财约你》获成功背后:高端泛财经人物访谈的核心密码是什么?丨【芒种·案例】丨

5月12日,腾讯芒种特训营《腾讯新闻内容生产运营方法论5讲》第3讲正式开课,腾讯新闻内容出品部副主编丁磊以《高端泛财经人物访谈的核心密码》为主题,向听众分享了科技访谈节目中差异化报道及内容呈现的逻辑。腾讯媒体研究院将部分内容整理成稿,以下为课程实录。《财约你》的问世是在2016年,也是出品部第一批做的视频栏目尝试。因为它产生于腾讯当时...

不会采访?可能是没想明白这个问题

刚入行那会儿,总是重写作而轻采访,觉得后者不过找人聊天,说啥写啥就是。很快,我就得到教训,要不写上一堆无用的话,要不丢三落四,问了芝麻,忘了西瓜。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电话——嘿嘿,又是我。后来,有前辈告诫:七分采,三分写。我真正意识到这是金玉良言,已是多年之后。采访不足的苦头,像走在抹了桐油的缓坡,知道要去哪,却就是走不到。最好的采访...

叶伟民写作 2020-06-05 27

每一次采访,都是通往另一颗心的“路”

每一次采访,都是通往另一颗心的“路”。这是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杨川源写在文中的句子。后来,我把这句话拎出来,做了标题。2018年1月,《传媒评论》杂志策划推出新栏目《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向全国各主流媒体的优秀采编人员约稿,分享新媒体时代做好一线记者编辑的实践经历,分享时代变革中媒体人的思考,分享新闻背后的故事。栏目约稿“百发百中”,...

“现场感”和“专业性”是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作为记者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所有的融合都只是手段,“现场感”和“专业性”才是核心竞争力。进入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早已不只是一份报纸,两微一端、直播、短视频、H5等已成为各大纸媒的标配。原先的文字记者要为报纸、电视、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个端口供稿。

做的功课越足,沟通的话题就越多

“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是一条永远正确的原则。网络时代,采访前的功课准备变得便捷许多。生活工作经历,就读过的学校,曾经获得过的重大荣誉奖项,重要发展节点,近期主要言论观点和新闻事件……人物采访,其实就是去和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聊天,做的功课越足,掌握的材料越多,沟通的话题就越多。

打开“话匣子”

第一次当“记者”的体验大概是1984年的麦收时节,那时的我还在淮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当“公务员”,其实就是打扫卫生的勤杂工。工作之余,指挥部团委让我负责办了一张青春信息小报,由团委介绍,我到96处三工区对“雄狮队”进行采访报道。采访后我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通讯,寄给中国煤炭报。没多久便被配上题图发表了出来。也许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关系,不久...

提问有技巧,你掌握了吗?(二)

四、兼顾双方,学会与老百姓、新闻发言人换位思考有些记者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问题在老百姓看来是老生常谈,在新闻发言人看起来是枯燥乏味,这种问题既无法获得精彩的回答,也难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记者要明确自己是新闻受众的代问人,必须与老百姓换位思考,才能引起民众的共鸣,不要将提问机会当成自己的幸运或“表演秀”。还要与新闻发言人进行换...

提问有技巧,你掌握了吗?(一)

能否提出具有深度且深刻把握住整个时代脉搏的好问题、巧问题是衡量一个记者最基本的尺度。而在重大新闻发布会尤其是国字头的新闻发布会上、在“群星”璀璨的同行面前提出具有社会把握力、现实洞察力的好问题更是记者的职业生涯中可圈可点的浓重一笔。

说说提问的技巧

能否提出具有深度且深刻把握住整个时代脉搏的好问题、巧问题是衡量一个记者最基本的尺度。而在重大新闻发布会尤其是国字头的新闻发布会上、在“群星”璀璨的同行面前提出具有社会把握力、现实洞察力的好问题更是记者的职业生涯中可圈可点的浓重一笔。在重大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的提问从本质上讲是新闻采访权、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等三者关系的一种平衡技巧。...

采访后该干点什么?

采访的结束,仅仅只完成了一半;采访之后的梳理、思考与写作耗费心神,是报道的决胜战。对人物写作而言,采访录音的整理尤为重要。人物写作的目标,是客观还原出一个有质感的真实的人。这个人的很多信息存在于录音的显处与隐处。对谈的过程速如流水,作为参与谈话的一方,会被一些重点的、特色的表述击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无法拉开距离观察全息环境。而重放与整...

你会挖掘细节吗?

记者采访都要挖掘细节,但有时却挖不到,怎么回事儿呢?原因之一是,采访对象不知你的写作意图,不可能把所有自己知道的事实都告诉你。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采访对象只用很简短的话回答你的问题,原因可能是问题太浅,使对方的思维受到限制,也可能他跟你不熟悉,或不善言辞,不想多说。

“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

“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是一条永远正确的原则。网络时代,采访前的功课准备变得便捷许多。生活工作经历,就读过的学校,曾经获得过的重大荣誉奖项,重要发展节点,近期主要言论观点和新闻事件……人物采访,其实就是去和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聊天,做的功课越足,掌握的材料越多,沟通的话题就越多。有时候,你面对的人物在网络上有着汪洋大海似的资...

如何突破采访的“瓶颈”?(下)

04学会采访“故事”初学采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来费了不少劲,采访了不少人,采访本上也记了不少材料,可是当回到办公室要写稿子时,却发现没有多少题材可写,没有多少“干货”可用。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采访“故事”。故事是组成新闻的基本材料,它可以作消息中的例子,可以作通讯中的主体,也可以作评论中的议论缘起。通讯员...

如何突破采访的“瓶颈”?(中)

02要学会用眼睛采访采访要用口问,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身体去体验,但采访用的最多也最管用的是眼睛。新闻老前辈穆青说:“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用眼睛看来的东西往往是“第一手材料”,是“活生生的新闻”。有时候,问不清楚、听不明白的问题,只要到现场去看一看,就会明明白白。有些事件的细节、现场的情景和氛围...

如何突破采访的“瓶颈”?(上)

初学新闻采写,采访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关。说起采访,凡看过新闻教材的学员,大都能理解并说出采访的含义和目的:不就是为寻找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吗?是的。然而,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将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素材适时、全面、准确地抓到手,为下一步的写作备足各种适用的材料,如不下一番真功夫,不掌握一些...

浅谈社会新闻的采访技巧(中)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采访环境可以提供给记者与采访对象一个好的沟通氛围。采访环境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记者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