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
一篇命题作文,若连题目本意都不清楚,谈何写得优秀?财经新闻亦然。想要写好财经新闻,首先得知道财经新闻到底是什么?广义的财经新闻:覆盖全部的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有关领域包括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到政治...
6月11日,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组成记者报道组,深入黑龙江、海南、湖南等地,走进社区、乡村、校园、企业和普通家庭,用镜头、笔记录基层群众奔小康的美好故事。此次“走向我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即我国40%的人、62%的网民都是直播用户。除了以往的演唱会直播、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目前各种学习、消费、泛娱乐等日常生活场景直播越来越多。特别是...
刚入行那会儿,总是重写作而轻采访,觉得后者不过找人聊天,说啥写啥就是。很快,我就得到教训,要不写上一堆无用的话,要不丢三落四,问了芝麻,忘了西瓜。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电话——嘿嘿,又是我。后来,有前辈告诫:七分采,三分写。我真正意识到这是金玉良...
采访提纲如何切入主题?如何推进采访?如何理清逻辑?6月底,《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光明日报教育部原主任、高级编辑汪大勇,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高级记者张显峰,资深媒体人、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叶伟民。准...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罗睿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前提是要采访,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记者不开口,材料难到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采访对于新闻创作的重要性,而提问又是其中的关键。提问,是谈话采访的核心,它是记者与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
如何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王珊新闻采访是一种在新闻现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完成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人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所以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尽量消除对方不良的心理顾虑以及针对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和现场环境对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影响,及时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成为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采访修养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
编者按什么是“不带外壳”和“带有外壳”的人?如何采访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以人物报道见长的新华社国内部高级记者张严平,通过生动的讲述,以她采写的人物报道中的两个主人公为例,为我们传授了人物采访的破“壳”高招。◆如何采访“不带外壳”的人物?避免有关媒体报道、材料带来的先入为主。调动所有的器官去采访。要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所谓“不带外壳”,就...
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不少记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报纸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谈点个人浅见。一求“新”。所谓新闻,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性是向公众传递最新的各种信息。求“新”,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首要要求。清代学者李渔曾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闻贵在新,是新闻的特殊性质和传播...
教你几招采访谈话技巧叶晓楠在新闻圈里,向来有句俗话叫作“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取决于采访。事实上,记者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与人谈话,这也是决定工作成效最关键性、同时最具灵活性的因素。因为人家愿不愿意跟你聊,愿不愿意跟你说真话,愿不愿意今后继续与你打交道,都取决于采访者说话和沟通的技巧,这的确是一门需要勤修的本...
跟总编辑学采访:如何在信息冗余时代撑起深度报道的蓝天编者按: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实时性、交互性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变成了碎片化模式。那么,我们还需要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吗?还会有人愿意去做调查采访吗?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性会被OGC(用户生产内容)、AGC(数据生产内容)所取代吗?或许,越是在这样的时刻,作为职业记者...
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不少记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报纸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谈点个人浅见。一求“新”。所谓新闻,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性是向公众传递最新的各种信息。求“新”,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首要要求。清代学者李渔曾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闻贵在新,是新闻的特殊性质和传播...
编者按:什么是“不带外壳”和“带有外壳”的人?如何采访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以人物报道见长的新华社国内部高级记者张严平,通过生动的讲述,以她采写的人物报道中的两个主人公为例,为我们传授了人物采访的破“壳”高招。如何采访“不带外壳”的人物?避免有关媒体报道、材料带来的先入为主。调动所有的器官去采访。要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所谓“不带外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