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
现实生活中,表面看来有些事情或事物很平常,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但如果借助于联想和感悟,就能够将本无新闻价值或有新闻价值人们却“视而不见”的新闻挖掘出来,从而写出更具深刻主题或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做人难,写人更难。当下,立人设盛行。但既然要立,难免远离真实。如泥塑的柱梁,迟早会崩塌。前些天,“传媒茶话会”编辑找我聊人物写作,谈及写人的若干原则。自觉还有些价值,回复内容,稍作整理如下。
“胳膊下的文件夹”、利用可视化思维进行在线调查、激将法、请外地同事代为提出采访……面对棘手的调查,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他们最常用的突破技巧。?
《村里那位教计算机的邱老师从抓黄鳝凑学费的少年成长为中科院博士一位乡村教师是怎样改变这个孩子的人生》是“橙柿互动”APP的第一篇独家报道。当我去黄国平老家四川仪陇的飞机上,我在想,“橙柿互动”APP是新的融媒体平台,但不管如何,快报对内容的要求...
要弄清写言论稿要不要采访,先要明确采访的目的。采访,就是通过调查或访问的活动,获得新闻事实。这就是说,你要写新闻稿件嘛,写之前就得要采访,只有通过采访,才能发现报道的题目、人物、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下笔写成稿件。而言论稿,主要是阐述道理和自己见解的,一般不需要专门采访就可写作。
“怎样解决问与记的矛盾?”这是初学写作的通讯员经常遇到的,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对采访工作不熟悉造成的,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这个矛盾是不难解决的。当然,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规律可遵循的。
新闻存在于生活中。即使生活在基层的普通干部,也经常会在身边直接或间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果发现新闻线索的是报道员或新闻干事,他就会闻风而动,顺藤摸瓜,深入采访,而作为一个普通干部、新闻爱好者,那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领导同意你去采访吗?你有采访的时间和交通工具吗?被采访者不买你的账怎么办?这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别说是基层的报...
不知道你刚开始学习采写新闻时遇到过这种情况没有:下去采访,往往只带着两只耳朵,一个采访本,人家说什么,自己就听什么,记什么,结果,忙忙碌碌记了一小本,晚上回来一翻采访本,可以写成稿子的素材不多。这是一种大海捞针式的采访,费劲大而收获小。为了克服这一弊病,我们就要把大海捞针式的采访改为目的性更强、所谈问题有一定限制的采访,或者,干脆在采...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采写稿件也是这样。有时抱着某个写作目的去采访,结果一无所获,而在采访过程中却发现了写作计划之外值得一写的题目,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常说的“意外收获”。
采访气氛呆板、不活跃和千篇一律,是没有采访经验的初学写作者很感头痛的事。别小看这种采访气氛的不活跃,它很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也常使采访者处于尴尬局面,弄不好,会使采访被迫中断或草草收场。
采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我问你答”就能解决问题。你要想获得“真材实料”,就必须在态度、方式方法上下点功夫。否则将两手空空,无功而返。?
歌曲《死了都要爱》里有句歌词是这样的:“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套用到采访中,就是把每次采访都当成与采访对象最后一次相见,不要抱有“反正有联系方式,下次再采他”的想法。?
采访气氛呆板、不活跃和千篇一律,是没有采访经验的初学写作者很感头痛的事。别小看这种采访气氛的不活跃,它很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也常使采访者处于尴尬局面,弄不好,会使采访被迫中断或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