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基本知识

从比较研究视角看欧洲公共媒体整合路径

从比较研究视角看欧洲公共媒体整合路径

有关新闻编辑部整合的研究中,一个为业界所熟知的模型是“融合序列模型”。提出这个模型的学者视媒体融合为“一系列基于新闻生产的活动,包含来自报刊、电视、网络等组织在内的新闻工作者的互动和协作”。与此同时,他们将融合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即“互相推荐”...

传媒评论 2019-10-09 113

发现新闻价值须锤炼政治眼光

“有些小事看起来很不起眼,你怎么能从中发现好新闻呢?”有不少同仁问过笔者这个问题。发现好新闻,关键要靠好眼力。记者增强眼力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易被忽视的途径,就是通过树立政治意识、强化政治学习、用活政治知识来锤炼政治眼光,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而提升发现新闻、判断新闻、洞察新闻的能力。从三篇获奖报道说起很多时候...

《青年记者》 2019-10-08 61

地市级媒体中央厨房的现实探索

地市级媒体中央厨房的现实探索——温州都市报以三大空间为载体实施融合转型升级吴瑞珍温州都市报中央厨房以三大空间为载体,以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到内容多介质呈现的融合,再到线下线上媒体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为目标,通过3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真正相融,成为都市类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新标杆。中央厨房融合转型地市级媒体坚守主流舆论阵地、打造移动端的...

普通的人和事成获奖好新闻

“有些小事看起来很不起眼,你怎么能从中发现好新闻呢?”有不少同仁问过笔者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好新闻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看似普通的身边人、身边事。发现好新闻,关键要靠好眼力。记者增强眼力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易被忽视的途径,就是通过树立政治意识、强化政治学习、用活政治知识来锤炼政治眼光,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

好报道是从“泥土”里挖出来的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时指出:“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记者调研要接地气,既是对新闻舆论工作作风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风提出的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在作风上接地气,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在文风上接地气,采写出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沾泥土”“带露珠”“...

光明日报 2019-10-07 77

地方党报创新新闻报道的思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了社会大众的生活,也由此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党报特别是地方党报,如何以创新应对发展危机,成为广大党报新闻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多年从事地方党报新闻工作,笔者认为,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应从以下五方面创新新闻报道。坚持“三贴近”...

临汾日报社 2019-10-06 109

地方两会报道中“现场云”的应用

“两会”报道是检视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主流思想舆论壮大成效的绝佳窗口。本文以新华社自主原创内容移动化在线生产传播平台现场云为例,结合2019年地方两会报道中现场云的应用实践,探索推动地方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落地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围绕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进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发表重要讲...

新闻与写作 2019-10-06 70

选好新闻写作角度,好新闻也就成功了一半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访者在报道新闻中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也是一篇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网络的普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资源已不是媒体独享品,在共享、同源化甚至同题化蔓延的情况下,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已成为一名记者进行新闻写作制胜的关键。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呢?笔者通过优秀作品及自身采写经历进行总结,发现好的新闻作品,其...

写稿先练就“发现力”

发现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的开端,没有发现能力,新闻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发现力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新闻发现力的形成非一蹴而就,是记者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反复历练和不断领悟的结果,也是新闻记者业务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记者发现力缺失主要表现为“发现滞后”和“忽视发现”两种“常见病”,其后果是导致大量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新闻被埋没、错过或忽视。媒...

老记说事 2019-10-05 107

公益新闻策划离不开“暖角度”

公益新闻一直是我们新闻媒体彰显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温暖向上的媒体价值体现。在中国新闻界,公益新闻策划则是媒体争取读者、提高品牌美誉度的一种屡试不爽的法宝。而如何用温暖感动读者,需要媒体找准对象,选好时机,在特定时候以温暖激发读者的集体共鸣,引发社会思考,达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人文关爱应是初衷无论如何操作,公益新闻策划的初衷都...

新闻基础知识一览

新闻的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

新闻素材可以这样实现“一鱼多吃”

编者按开学第一天,我们学点有用的东西。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信息呈现出多、杂、乱等特征,记者如何在众多繁杂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出好的新闻源(新闻素材),考验着一名记者的眼光。尤其在一些“同题报道”中,很多记者都会遇到挑战。如何在同一种新闻素材下寻找出新的报道角度,如何能用大家都有的新闻素材为受众烹饪出“新闻美餐”,是今天这篇文章要谈的主要内容...

想出“爆款”文章吗?先用这四条“金律”衡量一下你的选题!

当下先进便捷的传播技术,让自媒体写作之风大兴。很多自媒体人(或离职做自媒体的前媒体人)每天坚持写作,每天都渴望自己的文章变成“爆款”,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内容因为选题定得不好,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与分享。这样的困惑,其实是每个自媒体写作者心中的“痛点”。今天,推送的这四条判断选题好与不好的“金律”,可以帮助众多的自...

民生是新闻托底的题材

娱乐搞笑也好,时尚美食也好,这些内容容易成为爆款的传播题材。虽然这些题材也属于广义的民生题材内容,但是,民生的含义绝不只是这些。民生之中具有生命线意义的东西,比如脱贫攻坚,往往并不具有很强的谈资特点,但其在公众生活方面的基础性意义,那是怎么估价都不过分的。值得高兴的是,一些媒介已开始把传播力配置到基础民生方面来。独角兽企业斗鱼就专门设...

把握好这三种逻辑,文章就会选材得当条理清晰干净利索

报道易地扶贫搬迁,你会怎么写?不少报道往往以展示搬迁成就为主,纯正面、重展示,而人民日报贵州分社记者程焕的《人挪了穷窝地拔了穷根》(2019年7月10日6版)则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这篇报道的前两部分写搬迁群众融入城市新生活的过程、当地政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的努力,但第三部分笔锋一转,由“村民们如火如荼往外搬,一些人却偏偏往大山里挺进...

金台新声 2019-08-26 136

公益新闻策划离不开“暖角度”

原标题:《南国早报》公益新闻策划离不开“暖角度”公益新闻一直是我们新闻媒体彰显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温暖向上的媒体价值体现。在中国新闻界,公益新闻策划则是媒体争取读者、提高品牌美誉度的一种屡试不爽的法宝。而如何用温暖感动读者,需要媒体找准对象,选好时机,在特定时候以温暖激发读者的集体共鸣,引发社会思考,达到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人...

张昆:新闻理想与教育情怀

张昆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7月起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新闻教育事关文脉的传承,社会的延续。今天让我们跟着张昆老师的脚步,听听他的新闻理...

新闻: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

新闻: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先讲一个故事:1979年,一所大学的新闻系向新闻界调查记者的成长道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郭超人对其中一个问题的“三问”,是这样回答的:问:什么样的人不能当记者?答: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问: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答: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也能想到、做到,能当记者,...

发现选题的10大诀窍

新闻选题策划是各媒体出好内容最为关键的第一步,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媒体人凝心聚力、深度锤炼的精神产物。以下摘自《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媒体编撰的《采访手册》,希望为媒体人报道上做出好选题提供借鉴!1新闻敏感24小时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是你在陪情...

又来了92个,很可能获省奖的新闻选题

这是我根据30年的政策积累、评奖经验、新闻悟性和工作阅历,对2019年6月1日至28日发生的新闻事件经过深入分析和反复思考后,认真筛选出来的92个很可能获省奖的新闻选题。这些选题有的适合做消息,有的适合做评论,有的适合做专题,有的能同时做好几种体裁。(以下选题包括微观类选题和宏观类选题。微观类选题一般可以直接采制评奖节目,或者需要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