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基本知识
内容摘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不可能对每一新闻事件都亲身经历、耳闻目睹,这就要求记者寻求各种方法和途径接触新闻当事人、知情人和相关机构。我们称这些渠道叫作新闻来源。笔者尝试对“新闻来源”的概念做一个界定:新闻来源,就是在新闻报道的形成过程中,向大众传媒及新闻记者提供新闻信息及观点的机构和个人。新闻来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新闻事...
内容提要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是传统媒体最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传播体裁。但近年来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僵化刻板,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和受众黏性降低。那么,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可视性”?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中讲好故事是可行路径。本文...
近年来,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SocialScience)正在兴起,展现出在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规模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潜能。来自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大数据对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带来的巨大价值,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利用计算机作为研究复...
怎么选、选什么,是信息工作人员经常要面对的难题。破解信息“选题难”,要拓宽视野、开阔眼界,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丰富“技能包”,完善“武器库”,打开信息选题一扇又一扇“窗”。?
【导语: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就是将新闻的结构、导语、直接引语、新闻的语言、描写、新闻的视觉化、新闻的故事化等写作技巧组织起来,形成一篇读起来流畅的新闻作品:新闻报道的展开、激发读者兴趣的方法、新闻背景的使用、不露痕迹的过渡、新闻的结尾、对新闻稿件最后的修改。本文作者李希光,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
在新闻传播界,有一句流行的说法:当我们想了解信息时,我们常说“展示给我”而不是“告诉我”。意思是,受众感兴趣的是细节、场景的展示,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描述和解释。对于数据新闻也是如此。新媒体时代,数据可视化已成趋势。近年来,我国数据新闻可视化取得长...
在智能互联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和媒介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媒行业生态逐渐重塑,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步形成。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审视学科建设现状并探讨发展对策成为当务之急,而如何保持学科独立性同时兼具包容性是当下需要反思的首要问题。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民事领域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民法典》主要调整各类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自然也涉及包括新闻传播活动在内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由于国内传统媒体大多具有“事业性质、企业...
“新闻报道”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受到新闻媒体业界的广泛注意。有关条文都在第四编“人格权”里,最醒目的是两条:第999条:“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什么是新闻角度?简言之,就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或出发点,彰显新闻事实的切入点,表现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同一个新闻事实,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所表现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角度,才能够准确鲜明地表现事实的有新闻价值的部分。除此之外,...
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舆论监督报道的采写《过度兜底一些贫困地区医保基金被花“秃噜”》点评赏析来源:南方传媒书院作者:余俐芳、陈安庆编者按今天,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和余俐芳为大家点评解析发表于2018年6月11日《经济参考报》的文字通讯与深度...
2020年央视的315晚会如一颗地雷,引爆了7月的中旬,令一批企业猝不及防、使消费者既解气又开心。7月16日晚上9点08分,“315”一词登上了各大社交软件的排行榜,B站、知乎和微博热搜分别用不同的形式对本次晚会进行第二次的加工和传播。有网友戏称:“今年的315被网友称为趣头条退出群聊,开着宝骏走的,临走前送给大家一份汉堡王,一碗海参...
编者按:今天,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和他指导的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系学生余俐芳为大家点评解析发表于2018年8月18日《新疆日报》的文字消息《新疆最长铁路桥合龙贯通台特玛湖特大桥建设不留一点垃圾在湖区》。这篇消息,由陈蔷薇采写而成,获得了第二十九...
素材的积累是写稿的基础。然而,面对海量的素材,老记者也有头疼的时候,刚入行的记者面对棘手选题,更是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记者写稿前到底该怎么挑选素材,用好素材?4月底,《传媒茶话会》对话了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
6月29日晚,新华社发布了《山东两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调查处理结果来了!》一文,对山东通报聊城市冠县、东昌府区两起冒名顶替上学问题调查处理及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两起事件中,共46名相关人员被给予不同程度处分。应该说,《通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
“贵州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贵州多山路,5年前,去黔西南偏僻的地方采访,大巴车至少要坐五六个小时。现在去同样的地方最多两个半小时就能到。”《工人日报》贵州记者站负责人李丰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电话中的交谈,从贵州交通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目前贵州还有30多条高速公路在建,并将在2022年全部实现通车。贵州交通大发展,从北方来贵州...
选题之要义在于两点:一是可读性,即如何吸引人;二是必读性,即能对更多人、更重要的人产生更深远影响。同题竞争,高下则在角度,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量为目标。(摘自《“源流说”概论》之八)从长江入海口上海的崇明岛逆流而上,蜿蜒6387公里之后,就是著...
导读我国新闻传播学科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就必须在实证与客观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环境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广泛的研究与探讨。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奠定了中国新闻学事业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传媒产业逐渐壮大,急需大...
本文探讨了新闻组织如何理解并在“转型”中部署时间上的创新。运用时间性这个核心概念搭建的理论框架,结合澎湃新闻这一案例,研究发现:在渠道垄断被破除的情况下,数字化改造中的新闻组织不得不面对海量的新闻线索、游移的截稿时间,以及互联网行业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开销快速产制新闻的现状。锚定常规是在对标“互联网时间”过程中动态调整、消除不确定、试...
一、回归实践前沿、基于复杂性范式:前者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重构的逻辑起点,后者则是认识和把握未来传播机制与规律的关键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曾经深刻地思考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历史的逻辑从哪里开始,理论的逻辑就应该从哪里开始。”①这句话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历史(实践)逻辑是理论逻辑最为重要的对标物,社会科学的一切学术都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