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汇集
?古人说:“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人们交往的艺术。在日常生活要讲礼仪,在新闻采访也要讲礼仪。有一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学生记者团正准备外出釆访,学生们的心情特别激动。在采访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指导老师提醒大家,明天“要穿最破的衣服”。第二天早上,学生们都穿着了自己平时不穿的洗干净的旧衣服来见老师,老师笑着说:...
记者同志,请滋养手中的那支笔刘国昌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慧敏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曾问一些年轻记者一年能看几部长篇小说,回答大多有些嗫嚅,有的干脆直言相告:‘好多年了,没有翻过小说。’写景状物要想生动,小说是重要的养料。记者不去滋养自己的笔,只是翻来覆去编材料,写出的东西能生动吗?长期下去,笔头只能是越写越枯!”今天再读这段文字,别有...
写稿子是为了给更多的人看。要达此目的,稿子的内容是首要因素,诚如明代庄元臣所说:“文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文章里所载的内容是什么,很重要。这是行文的一个关键点。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标题。标题做得好,可把内容提炼出来告知世人。做得不好则把好内容掩盖其中,让读者与好内容失之交臂。因此说,标题是文章内容的广...
通讯员小刘写了一篇企业施工现场的消息稿,领导看了后,让他改为通讯,他很犯愁,让笔者出出主意,想想办法。为此,笔者提了一些建议,供他参考。?以同一题材为例请看两者不同消息和通讯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体裁。我们试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为例来加以说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是一件大事。当天的《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消息与一篇通讯。...
?新闻小故事是一种短通讯,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事件的新闻作品,由于其故事性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受到读者欢迎。新闻小故事的“三要素”写新闻小故事,要围绕“新闻”“小”“故事”3个要素来加以表述。“新闻”:指的是这一件事要能...
摘要:对一名记者来讲,自身经历和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新闻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尤其是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驻站记者,更容易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丰富经历、扩展视野,关键在于能走出平时待的“圈子”,真实体验和剖析外面不一样的世界。本文以作者的一次异地采访经历为主线,论证驻站记者如何走出去提升自身认识、拓展思维广度...
入职都市快报成为摄影记者已经11年了,我依然保持着对新闻摄影的热爱与坚持,一直力求用专业的摄影报道,展现都市快报独特的视觉呈现优势。
全媒体时代信息洪流滚滚而来,如果记者缺乏新闻的发现力,就会被海量的信息漩涡淹没。那么,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的当下,如何有效增强记者“吹沙见金”的新闻发现力?
笔者当年在写旅游漫笔时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旅游:寻找“差异”的快乐》。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说:“距离产生美,差异带来欲望与憧憬。为了远方那个带有差异的陌生的梦,不怕漂泊,不畏劳累,走上旅途。这也许是人们常说‘我喜欢旅游’的原因吧!”把旅游与写作相比较,发现这个寻找“差异”的快乐是相同的。写作,也要寻找“差异”。写文章不能老生常谈文章是...
上个月,赴北方讲学,向学员们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把问题收集上来,多种有样。现择其中两个问题答复如下。问题一:文章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出彩,怎么办?关于文章结构千篇一律的问题,是写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比如,写游记,先写...
人民日报国庆假期期间在一版推出《同心奔小康》系列报道。该报道采用“小通讯+小言论”的手法,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各地的新举措、新气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种“小通讯+小言论”的编辑手法,过去早已有之,但于今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今特推荐与高校校报...
看报看网先看题。题好文一半。但如果标题不好,就会失掉很多读者。那么,我们都有哪些标题读者不爱看呢?01读者不爱看的4类标题1、套话题不爱看。有些标题习惯用套话做题,如“雄关漫道真如铁”、“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标题只是简单一句诗,让读者不知云何,...
?在最近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位记者问:“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在今后漫漫新闻路上如何才能站住脚、走的更远?”我想了想说:“有很多因素,但据我观察,最重要的还是‘两力’。即思想力、写作力。”我解释道,思想力,说的是“能想问题”;写作力,说的是“能写东...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标题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标题的口语化和古典美,是两个较为瞩目的形式。下面就这两种形式进行一番介绍和探究,与大家分享。一、口语化标题口语化标题,顾名思义就是用口语形式做成的标题。这类标题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广受读者的欢迎。请看下面的实例——例1:湖北巴东县——3万斤核桃一下子订光了——2018年...
?在新闻报道中讲故事,记者要学会写故事,已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各地各媒体也都在积极倡导,陆续推出了一些善于讲故事的好报道,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出现,即有些报道在“讲故事”的名义下,粗制乱造,失真失误。不仅损坏了“讲故事”的写作手法,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传播率。凡此表明,记者写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定要下点功夫才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