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当年在写旅游漫笔时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旅游:寻找“差异”的快乐》。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说:“距离产生美,差异带来欲望与憧憬。为了远方那个带有差异的陌生的梦,不怕漂泊,不畏劳累,走上旅途。这也许是人们常说‘我喜欢旅游’的原因吧!”把旅游与写作相比较,发现这个寻找“差异”的快乐是相同的。写作,也要寻找“差异”。
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写给读者看的,是在与读者交心、谈心。如果你总是讲那些老生常谈的事情,讲那些读者早已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牛顿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读者必然会感到厌倦。你对上海人讲外滩,对苏州人讲评弹,意义不大。而把这些向第一次到上海或苏州的人介绍,他们就会感到特别新鲜,特别爱听。普通的、平常的、人人皆知的事情,不要去写。要写那些有特色的、不平凡的、有差异的、新奇的、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人和事。即使是议论文,也要讲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有的人写文章喜欢用套话,“开幕没有不隆重,学习没有不认真,落实没有不全面,重视没有不高度”,一套一套的,大都是套话,一直用,读者见而生烦。有的人写文章想当然,凭空捏造,脱离实际,夸夸其谈,成为假大空。有的人写文章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沒有创意。这些,都是造成文章没有特色的原因。
怎样抓住事物的差异
抓住差异最好的办法是发现这件事、这个人有特点,有惊人之处。比如,某项新的重大工程、某项新的发明、全国劳模、奥运冠军,这些人和事都是了不起的、不平凡的,可以大写特写。因此,碰到这样的机会要抓住它,别让它溜走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经常遇到这类特殊的人和事,大多数日子是平平常常的。有经验的写作者此时能发挥作用的是强大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能够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看寻常的事,能够从平凡的人和事中体味到丰富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写出一篇又一篇生动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爱孩子的老题材,但作者选取新的表现角度,采用特写的方法,叙述了他离开南京到北京,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往事。文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表达得十分深刻细腻。从平凡的事件中,表达了父爱如山的情怀。写作者强大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来源于他的学习与知识积累,来源于他的用心思考,也来源于他的文学功底。
在一般人的眼里,写朽木自然是“朽木不可雕也”。然而,作者通过细微的观察,发现了森林中的朽木之美:一根直立的朽木上,长出了几朵黄色的菌子,好似插在美女头发上的玉簪。一根横卧在荒草中的朽木竟是被一层层粉红的鳞状菌覆盖,似夕阳下微风以拂的波浪,让朽木也充满了生机……在欣赏了许多生态各异的朽木之后,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朽木并不朽,他照样以一种新的形态延续着生命,而且朽木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美丽,它向人们讲述的是生死相依的故事,它的美丽是一种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自然天成的死亡之美,照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原来,像朽木这样“不可雕”的物件也是可以写的!如此看来,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都是可以写的----只要我们有慧眼,有思想,有笔力。写作,就是寻找“差异”的快乐。作家王蒙说过:“新的生活气象,新的语言词藻,新的思索探求,新的经验体验,新的知识信息,新的形式方法,就像清泉活水,永远奔流,永远被搞写作的人所汲取所消化所运用所消化所生发所沉淀结累……”看来,只要我们能够用寻找“差异”的办法写文章,我们就能把握写作的个性和规律,就能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