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易错字词

语文开讲|“耙肉”“扒肉”及其他

扒”为一种鲁菜等北方菜的重要烹饪技法,马志明先生的著名相声贯口《报菜名》中就提到了“扒肘子、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鱼、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九道扒菜,读的都是pā。笔者在《也谈“扒鸡”的得名》一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烹饪界认为“扒”来源于菜品型制如同趴伏状的观点可取,“扒”就是“趴”的异体字,“扒”并非来源于“软...

语言文字周报 2022-08-26 66

语言文字差错案例辨析

这里“床弟”应为“床笫”。笫,读zǐ指竹编的床席。床笫,即床铺,多指闺房或夫妻之间。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向云‘可一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笫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弟,古汉语中本义为次第、次序,后作“第”。现在主要指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也作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床弟”难以索解,将“床笫”误为“床弟”...

一起编校 2022-08-26 85

一针见血|“烩”如何“细”

2018年10月26日《安徽日报》第10版上刊载了《山一般的芋》一文,其中写道:“在‘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今天,山芋依旧受到乡亲们的喜爱,故乡的餐桌上仍时常能看到它庞大的身影,那是为了营养搭配和回归自然。”这里的“烩不厌细”错了,“烩”字应改为“脍”。脍,读kuài,从肉会声,本义是细切的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句出自《论语·乡...

咬文嚼字 2022-08-26 42

学林|“非”不是“匪”的简化字

。从匚,非声。《逸周书》曰:‘实玄黄于匪。’”(实玄黄于匪:把黑色的、黄色的束帛装满在竹筐里。)“匪”假借为“不、不是”。《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夙夜匪懈:从早到晚,勤奋不懈。)《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周易》里的“匪”字表示“不、不是”。《周易·屯·六二》:“匪寇,婚媾。”(不是来抢劫,...

咬文嚼字 2022-08-26 62

有此一说|说“润笔”

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做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宋洪迈《容斋续笔》谓文字润笔“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例如唐殷文圭《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张华。”《宋史·王禹偁传》:“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九回:“饭罢,捧出谢仪一千两;外银...

咬文嚼字 2022-08-26 48

“秣马历兵”?“秣马厉兵”!

电视连续剧《虎啸龙吟》第11集中,魏明帝有一句台词,说:“西蜀诸葛亮秣马历兵,集三十万大军欲出散关。”(字幕同步显示)这里的“秣马历兵”当为“秣马厉兵”。“秣马厉兵”也作“厉兵秣马”“秣马利兵”。“秣”读作mò,义为喂养。“厉”古同“砺”,义为磨砺。秣马厉兵,即喂饱战马,磨快兵器,指做好了战争的准备。《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

咬文嚼字 2022-08-26 48

文章病院|书风“糜弱”?

文物天地》2019年8月号《郑簠隶书中堂轴》一文中这样说道:“以董其昌书法为代表的帖学书法,愈发地趋向秀雅风格,渐开糜弱书风,与篆、隶书的恢弘气象有着很大差异。”其中的“糜弱”为“靡弱”之误。“靡”是个多音字,读作mǐ时,有华丽、精美之义。如靡丽(华丽、奢华),靡曼(华美、音色美妙)。靡弱,靡丽柔弱,龚自珍《语录》:“今世苶(nié)...

咬文嚼字 2022-08-26 46

案例分析丨你说,哪个字改的不对?

大家熟悉“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吗?这句话确实不常见,不知道也没关系。但我相信,它的下一句,很多人都熟悉:“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对,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由来。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这时,有通讯员提出疑问:吴老师,新闻写作难道还有“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情况吗,否则,你讲这些有什么意义?你可说对了,很多时候,改一个字、一个...

吴聊 2022-08-26 54

书稿中遇到“目前”“近几年”等词语,核实很重要!

啦苹果是新西兰1960年发表的苹果品种,原文中“目前”一词指代什么时间,值得商榷。烟嘎1号、烟嘎2号是20世纪90年代培育的品种[1],距今已有20多年;2000年前后陕嘎3号正在试验观察阶段[2],陕嘎1号应该更早,不应使用“近几年”一词。◇原文(华冠苹果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用金冠×富士杂交育成,1988年...

木铎书声 2022-08-26 56

编辑加工中常见易混词误用16例辨析

1.本义-本意×错例你误会我了,我的本义是希望让你明白人生的路还是需要自己走的。☆解析“本义”应改为“本意”。“本义”指字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多用于解释语言中的字词,在表示字词的本义时,是跟引申义、比喻义相对的。“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是人的活动背后没有显现出来的“意图、意愿、想法”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常用于...

木铎书声 2022-08-26 53

文章病院|七月十三非中元

2018年5月16日《辽沈晚报》第11版刊出的《盛行朝野的大辽酒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契丹每逢节日都要饮酒祝兴。……七月十三日中元,‘国主离行宫,向西三十里卓帐宿。先于彼处造酒食’。”其中有两处错误:一是把“饮酒助兴”,误写成“饮酒祝兴”;二是误说“七月十三日”那天是中元节。道教有三元、三官之说。以夏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

咬文嚼字 2022-08-17 55

内容巡检不过关,老掉“坑”里?注意这9大风险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发布,持续构筑着网络安全屏障。当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企业应守住网络安全底线,高度重视内容安全问题,构建清朗网络生态。但是,在...

传媒茶话会 2022-08-17 48

词语辨析:融化/溶化/熔化/熔融

四者从表面上看字形、词义都十分相近,都是指物质从固态通过某种条件转化成液态的过程,但应用语境却大不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用错。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恰到好处地选择更合适的词呢?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情境。四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解释分别如下。(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也作溶化。(2)溶化:①(固体)溶...

伯约编校 2022-08-17 57

语言哲思|千百惠起诉千百惠

“千百惠起诉千百惠”中,起诉的主体“千百惠”是台湾歌手,起诉的对象“千百惠”是杭州千百惠服饰有限公司,起诉主体和起诉对象语言形式相同,指称对象不同,这是“同形异指”现象,这种“同形异指”现象又出现在同一句子中,是“同形异指,同句共现”,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同形异指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系统中,语言形式和指称对象只有处在适度...

咬文嚼字 2022-08-11 132

追踪荧屏|喝酒划拳中不是“五葵手”

划拳,字幕同步显示的“五葵手”有误,应为“五魁首”。划拳属酒文化范畴。两人同时伸出一只手,用攥起的拳头或伸屈的一到五根手指,表示零到十这些数字,手伸出的同时,嘴里喊出从零到十的数字。如果谁嘴里喊出的数字与两人伸出手表示的数字之和相符,则此人赢,另一人输,输者罚酒。喊数字,不能把一喊成一,把二喊成二……而要用一句俗语或成语,究竟用何成语...

咬文嚼字 2022-08-11 63

有此一说|谈谈“克绍箕裘”

我们常用“克绍箕裘”表示一个人能继承祖业。这个成语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句话乍看有些古怪。冶,义为冶炼、熔铸也,是和炼矿、锻造金属器具等有关的工作;裘,本义是皮衣。问题是,一个好的冶工,他的孩子为什么一定会学习“为裘”——加工制作皮衣呢?唐代大文人孔颖达的注疏说:“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

咬文嚼字 2022-08-11 60

一针见血|“折戢沉沙”?“折戟沉沙”!

《潮州日报》2020年1月13日第5版《遥远的边塞》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站在楼兰斑驳的废墟上,我看不到远去的折戢沉沙激烈争战的画面,我的耳际悠悠拂过呼啸的漠风。”这句话中“折戢沉沙”应为“折戟沉沙”。戟,音jǐ,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长柄一端有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的利刃,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强于...

咬文嚼字 2022-08-11 62

汉语词语的差错与疑难问题

其次是该用哪个字。有些词是固定达配,如果你用了另一个字,就错了。例如“渡过难关”“共渡难关”“欢度春节”。时间用“度”,空间用“渡”。“渡过难关”,“难关”虽含时间义,但“关”是空间,这里重在比喻义的“空间”上。又如“部分”不能写作“部份”。还有的字存在多种情况。比如“做”“作”这两个字,在一些方言中,这两个字区分起来不难,例如西南地...

写作教程 2022-08-11 54

语言文字差错案例辨析

这也叫‘飞蚊症’,故名思义,像蚊子在里面飞。”“故名思义”应是“顾名思义”。“顾名思义”是指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其中的“顾”是看的意思。碧野《青山常在水长流》:“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夫妻船是由一对夫妇驾驶的。”故名,可表示“所以命名”“旧名”等,“故名思义”说不通。​

一起编校 2022-08-03 47

一针见血|“评鸷”应为“评骘”

《中华读书报》2020年1月15日第10版刊有《以问题为导向、以世界为参照的清代小通史——戴逸〈清史三百年〉策划后记》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顾颉刚写于1945年的《当代中国史学》评鸷断代史清史的成就,认为贡献最大的是孟森和萧一山。”这里“评鸷”错了,正确的写法应是“评骘”。骘,读作zhì,本义为公马。《尔雅·释畜》:“牡曰骘。”骘...

咬文嚼字 2022-08-0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