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易错字词

纠错|“样本”的误用探讨,以及对《现汉》的相关建议

微信公众号“作家出版社”2023年1月4日刊登文章《“婚商”:对婚姻的综合认知和把控能力》。这篇文章是对新近出版的一部小说《婚殇》的介绍,文中写道:“《婚殇》以一位29岁未婚女性的婚恋困惑为主线,附以和她年龄相仿、学历和工作状态迥异的几位女性的婚姻情感故事,还穿插了男知青下乡的情感经历,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引发了读者对新时代婚姻的思...

说文解字︱聊聊“志愿”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志愿”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作为名词,指志向和愿望。如魏晋时期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唐代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岂负明天子非常之顾遇哉?”二是作为动词,指自愿。如唐代赵...

秘书工作 2023-01-11

探名小札|“牡丹”探名

牡丹原产于中国,系传统名花之首,为著名的观赏花卉。古往今来,人们都将其视为富贵、美好的象征。据传,唐文宗喜爱诗画,一次在花园里赏牡丹时问周围的臣子谁的牡丹诗最好,有人便推荐中书舍人李正封的五言绝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于是,牡丹便有了“国色天香”的美誉,并流传至今。牡丹虽为花之富贵者,可并不娇气,它遍植大江南北,尤以洛阳、菏泽、...

咬文嚼字 2022-12-19

借题发挥|毒蜂如何“蛰”

2012年9月28日《家庭百科报》第9版刊有《当数千只毒蜂蛰来的时候……》一文,报道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而自己被数千只毒蜂蜇死的令人惊悚的一幕。标题和正文中的“蛰”均不对,应为“蜇”。“蛰”,读zhé,含义是动物冬眠,即潜伏起来不食不动,血液循环和呼吸缓慢,进入休眠状态,如蛰伏、惊蛰;引申为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如久蛰乡间、蛰居海岛...

咬文嚼字 2022-12-19

学习专栏|“中国式”和“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已经传遍全世界,报告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举世瞩目。一个多月来,中央宣讲团的成员分别在全国各地宣讲了二十大的精神,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着重点之一。全国各大报纸和杂志,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精准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论文数以百计。基于《咬文嚼字》刊物的性质,本文试图换个角度,从语言应用上来解说...

咬文嚼字 2022-12-19

网言网语|只有菜肴才“下饭”吗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常常在各大商圈或者老街小巷寻觅美食,那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个菜很下饭”;如果你是一个电视迷,不论影视剧还是综艺你都如数家珍,那你一定刷到过这样一句赞叹“这个节目很下饭”;如果你是一个电竞迷,喜欢看职业选手开游戏直播,那你一定在弹幕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调侃“这个操作真下饭”……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总能听到或看到同一个...

咬文嚼字 2022-12-19

一针见血|又见“寒暄”成“寒喧”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7月出版)收录的《忆戈公振》一文中写道:“一日,赵尔巽来谒,项城方在聚仁堂楼上阅报,命侍卫延之入。寒喧毕,赵于无意中随手取《时报》一纸阅之……”这里的“寒喧”当改为“寒暄”。暄,读xuān,本义为(太阳的)温暖。寒暄,指冷暖,引申为问候起居冷暖,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郭小川《西出...

咬文嚼字 2022-12-19

正音室|疫苗“接种”莫读错

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肆虐,通过科研攻关,目前多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研发成功,排队接种新冠疫苗成为近期处处可见的一道风景。然而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误读为jiēzhǒng,不免令人尴尬。“种”字有三个读音:Chóng、zhǒng、zhòng,“接种”的“种”应读为zhòng。读Chóng时,“种”是姓氏,汉代有种暠。读zhǒng时,“种”...

咬文嚼字 2022-12-19

“头昏脑涨”还是“头昏脑胀”?

答:“头昏脑涨”与“头昏脑胀”是一组异形词,我们推荐使用“头昏脑胀”。涨,《广韵·漾韵》:“涨,大水。”本义为水位升高。读为zhǎnɡ时,表示(水位、物价等)上涨。读为zhànɡ时,大致有以下几个义项:表示(固体)吸收水分后体积增大,如木耳泡涨了;表示充满,特指(头部)充血,如脸上涨得通红;表示超出(原来的数目),如钱花涨了。“头昏脑...

咬文嚼字 2022-12-19

是“季军”,还是“殿军”?

答:你的看法似乎不太妥当。“冠军”“亚军”和“季军”的称谓,都是有理据的。“冠”(guān)本指帽子,“冠”(guàn)指戴帽子。因为帽子是戴在身体的最上部头上的,因而引申出位居第一、位居最前面的意思,“冠军”即缘于此。“亚”的本义是次一等的,相对于第一名而言,第二名就是次一等的,故曰“亚军”。“季”则来源于汉语特殊的排序文化。一年分...

咬文嚼字 2022-12-19

“增”有关的编校差错

不能说“增加……水平”1.让百姓切实增加收入水平。“增加”指在原有基础上加多。说“增加……水平”不搭配。可改为“增加收入”,或“提高收入水平”。2.读书,可以增加你的写作水平,可以拓宽你的知识面,可以丰富你的精神世界……应改为“提高你的写作水平”。“提高”是使原来位置、程度、等级、数量、水准等方面加以增高、拉升。不能说“增加……态度”...

一起编校 2022-12-19

一针见血|“万簌俱寂”应为“万籁俱寂”

籁”音lài,原指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类似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摐金鼓,吹鸣籁。”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籁,箫也。”后“籁”也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亦泛指一般的音响。“万籁”即各种声响。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俱寂”表示自然界中万物发生的各种音响都没有,形容周围的环境十分寂静。清沈复...

咬文嚼字 2022-12-09

语言哲思|“觉也吃不下,饭也睡不着”

例(1)“觉也吃不下,饭也睡不着”显然是口误现象,所谓口误,就是说话人编码的内容和发送的内容不一致的现象。根据信息交流原则,说话人先把要表达的内容在头脑中进行编码,然后把编码的内容发送出来,经过传递,到达听话人那里,听话人接收所听到的内容并进行解码,信息交流就完成了。如果说话人编码的内容与发送的内容不一致,就会出现口误现象。例(1)说...

咬文嚼字 2022-12-09

“坚忍不拔”还是“坚韧不拔”?

答:似不必改动。“不拔”,不可拔除,意即不可动摇。“坚忍”可以“不拔”,“坚韧”同样可以“不拔”,两者是同义词。“坚忍”的“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坚韧”的“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就词语的历史来看,“坚忍不拔”在前,苏东坡《晁错论》中便见应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

咬文嚼字 2022-12-09

一针见血|“初愔世事”?“初谙世事”!

《细说秦始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一书在第41页上描述了秦始皇嬴政的童年际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孩子初愔世事,就面对着周围深刻的敌意。”此处的“初愔世事”应作“初谙世事”。谙,读ān,从言,音声。义为熟悉、知晓,如谙晓、谙达。《红楼梦》第十八回:“此时贾兰尚幼,未谙诸事。”上述文章中的“初谙世事”,意思就是刚开始...

咬文嚼字 2022-12-09

“东数西算”正当时

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后,又一项国家跨区域重要战略工程——“东数西算”正式启动。“东数西算”中“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也就是数据计算能力。顾名思义,“东数西算”工程指将东部庞大的数据处理需求引导至西部地区进行运算,此项举措既能缓解东部地区的计算压力,又能带动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请看:(1)...

咬文嚼字 2022-12-09

计算机类书稿中常见编校问题案例分析

涉及大学名称、机构名称的标准的说法就是和事实相符。(下述箭头左侧为原稿说法,箭头右侧为参考改法,下同。)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简称国防科技大学)一般情况下,在使用简称之前,要先写出全称。中科院计算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参考“术语在...

木铎书声 2022-11-30

电工电子类书稿常见编校差错举例

下面是笔者近期在编校加工书稿(以电工电子类书稿为例)中发现的常见差错和容易忽略的问题,整理出来与各位同人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留言讨论补充,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名词术语差错下述举例中箭头左侧为原稿中的真实差错,箭头右侧为参考改法(修改的依据主要是参考“术语在线”及相关国家标准中的表述)。1.物理量名称及符号差错(1)反向电动势→反电动势...

木铎书声 2022-11-30

正音室|话说“叶公”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解“叶(yè)公好龙”。后排有两个学生窃窃私语,征得老师同意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轻轻地说:“老师,我听爷爷说‘叶公好龙’要读‘shè公好龙’,读‘yè公’是不对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似的。老师摆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面带笑容地说:“‘叶公好龙’过去确实是读‘shè公好龙’,当年我做学生时老师也教过我们...

咬文嚼字 2022-11-18

词语春秋|“光棍”考

还得先谈谈“棍”字。唐代李绅《拜三川守诗序》:“又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群恶少年,整天衣冠不整,群聚打架,或者并肩追逐,打球为乐,人们都不敢靠近,搞得官员百姓都很头痛,人们称他们为“打棍”。其中的“击大球”其实是唐代的一种徒...

咬文嚼字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