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摄像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深入普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各行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各行业的传统生存模式带来冲击。就媒体行业而言,媒体融合已经向纵深发展,在时代大背景下,媒体从业者要作好转型升级准备,尤其作为摄影记者,在人人都能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的当下,摄影记者如何适应媒体发展需求是值得行业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媒体融合背景下,笔者...
在新闻摄影界,政经新闻图片报道通常被认为是摄影的软肋,理由是图片主要靠形象思维,而对于政经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来说,多是具体数据和专业分析,用照片难以充分表现。
版面是主流媒体呈现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报纸独特的呈现形式。在重大主题面前,版面设计得好,图文组合出色,往往能提升主题,让读者感受到报道的份量。
2021年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346件获奖作品中,一等奖共有67件,其中新闻摄影作品仅1件。
摄影作品以“质”取胜涵盖了摄影学中的诸多要素,比如主题,构图,色彩,线条,曝光,清晰度,色彩对比等等。笔者认为还要具备下面几点“特质”。
入职都市快报成为摄影记者已经11年了,我依然保持着对新闻摄影的热爱与坚持,一直力求用专业的摄影报道,展现都市快报独特的视觉呈现优势。
融媒体时代,职业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挤压,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崛起,降低了普通人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出现“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传播生态。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给职业摄影记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找准自己的目标和位置?笔者窃以为,职业摄影师应主攻摄影专题进行深度影像报道,才能“图”现摄影记者的优势。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两个摄影专题为例。
如何取景在一开始,我要再说一次什么是取景。取景就是决定了你画面中有什么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以什么状态出现。所以我简单讲取景氛围三个方面:取景范围、取景角度、取景时机。取景范围我们控制取景范围首先就是我们要选择拍什么而不拍什么。这一点说起来非常简单...
近年来,视频新闻的发展日益迅猛,新闻视频化逐渐成为各大媒体努力的方向。许多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纷纷举起手机,开始拍摄视频。文字记者们消息灵通、摄影记者们拍摄的画面更精美。在这种情况下,专职的视频记者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要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呢?...
电视新闻是声画兼备的特殊资讯,离开画面,就不叫电视了。好的电视新闻,是没有配音也看得懂的,这说明镜头是电视的母语,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第二性征”。所以,不懂得镜头语言的组织,就不叫电视人。
在诸多的新闻体裁中,新闻图片是最富有表现力的。立意新、动感强、人物生动、画面有层次且生动的新闻图片不仅能给文章锦上添花,还能以独立的图片新闻形式在媒体上发表。因此,许多的摄影记者都梦寐以求能拍出好的新闻图片。目前,各类新闻媒体尤其是纸媒对新闻稿件,特别是通讯类稿件都要求配有新闻图片。如何拍出一张富有视觉冲击力又恰到好处表现出文章内容的...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慢门+闪灯实现的虚实结合到底什么是前帘闪光同步和后帘闪光同步),说到了快门速度遇到闪光灯的问题。结果有人留言问我,为什么一开闪光灯,快门速度就调节不快了。他的相机给他锁定到了1/125秒。?
说到构图,就不得不说三分法(三分之一法则)。三分之一法则是摄影构图中最重要的一个准则,没有之一。上文(居中法构图什么时候用?有2种情况你要考虑)说到,当我们遇到很大的主体,或者对称的主体时,可以考虑居中法。?
我们在构图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很适合构图的场景,在取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画面中的元素形成一些特殊的构图。今天说4种构图方法,都是利用画面中的元素来形成的。?
作为摄影记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要善于调度动静平衡,或者说要在天长日久的过程中保持动静之间的节奏。这种节奏应当贯穿于跟通讯员、网友乃至各行各业朋友建立的互动关系中,以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打开镜头的“社会广角”。?
新闻摄影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一旦机会就在眼前,却很容易因为激动而忘乎所以,为“抢”而抢,这样的镜头就会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