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
就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写作上的先入为主一一即开始接受了一个观点或方法,并取得了成功,便错误地认为这种观点或方法是最正确的,因而对其他的观点或方法便采取一律排斥的态度。开始学习写作,便主观地把某种文章的结构、写法当做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不奇怪的。
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当中较为常见。我开始学写作时也和大家一样,往往在文章开头上兜圈子,费时间。然而,实践出真知,经过几次失败的实践之后,我渐渐找出了文章之所以开不了头的症结所在。
在今天信息高度互联互通的时代,独家消息会越来越稀缺。更多情况下,是大家同台竞技、同题竞争,如何独到的挖掘和认知新闻?什么样的报道能够更胜一筹?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江苏获奖作品报告会上,《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作了点评。
“小故事”如何折射出“大变迁”?“烟火气”里又展现怎样的“精气神”?一起听听新华日报社交汇点创意总监田梅讲述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听·见小康》中的创新之处,今天,我们登载全文,与大家分享。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说,一个先进单位,专职记者已经报道过几次了,倘若再报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也决不是绝对不能报道。只要下决心“挖”,总是可以“挖”出新东西的。那么,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挖”呢?
在不少初学写作者中,都存在着说、写分家的问题。按说,说和写,都是受同一大脑支配的,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这有何难?
别人劝你开始学写作要从“小”开始,这是有道理的。短小的东西结构简单,容易驾驭;而且报刊上对短小的消息等需要量也大。从“小”开始,可帮你尽快人门,并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世上许多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小”是“大”的开始,“大”是“小”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小”也便没有“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写稿从小消息、小故事、小言论开始,正是遵...
编者按: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消息传出,中外文学界皆叹惋。中新社迅即发出简讯,并在5月18日沈从文先生追悼会当天,播发了记者王佳斌采写的通讯《告别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