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同事讲述:她是怎样采写出那么多获奖作品的

2023年9月20日晚,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布《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与实习生赵心瑜采写的《痛心!协和专家:在兴趣班学的这个动作已致1000多名中国孩子瘫痪》(编辑:朱建华、叶凤)获通讯类一等奖。当晚,多位同事第一时间向田巧萍表达了祝贺。2021年7月,长江日报特稿中心成立,田巧萍调到特稿中心做记者,直到...

中国记者 2023-11-24

从不经意的信息中挖掘,将“冰点”做成“热点”,做成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9月20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公示获奖结果,山东广电融媒体主创的《“无钢”济钢重返500强》被公示为新闻专题一等奖;同时,“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济钢集团不仅再列500强榜单,位次还大幅前移31位;也是这一天,与济钢空天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国内首所空天信息大学获得批准,并正在济南落地筹建”消息正式对外发布,瞬间上了热搜。...

中国记者 2023-11-24

“一头猪”,还是“一只猪”?

你更常说“一头猪”还是“一只猪”?根据BCC语料库,在“对话”、“报刊”、“文学”、“微博”用语中,“一头猪”分别出现了469、1283、147和262次,而“一只猪”分别是460、95、67和313次(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从定量角度看,口语中,“一只猪”像“一头猪”一样常用;然而在书面语中(报刊+文学+微博),约80%的情...

文本解读|《故都的秋》:“一”字细读不寻常

《故都的秋》选取了很多客观意象,如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等。它们集中在一起,烘托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其中一些意象“无常易逝”的特点很鲜明,如“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但另一些意象,如日光、牵牛花、秋果等,本身并不具有“清、静、悲凉”的特性,作者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言语形式来赋予其秋意。“一”的妙用就是其中...

谈语说文|“孤烟”轻薄不独起——从《使至塞上》说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唐代王维塞外诗《使至塞上》中广为流传之句,关于此句“孤烟”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争论,一说为狼烟或烽烟,一说为塞外风沙。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解释为傍晚烽火台点燃的平安火所起的一缕烽烟。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孤烟,大漠孤堡上的烽烟。”莫砺锋著《莫砺锋说唐诗》:“大漠深处的烽火台燃起一缕炊烟,平安火。”此种解...

教法|用课后题引导学生讲故事

这道课后题给出了三句提示语:“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从中可以得出概括课文、复述故事的一种方法——按照地点讲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顺着这一思路,把课文中的其他事件写出来,比如“风娃娃来到阳台”“风娃娃来到路边”。这个任务没有难度,也不强调标准统一的答案,意在教学生把故事讲得有逻辑。以这道课后题为基础,教...

谈语说文|“才高八斗”溯源

“斗”是古代量器,十斗为一石(dàn)。曹植的才学有“八斗”之多,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超过他——那是文采绚烂的“珠穆朗玛峰”。而谢灵运自己有“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剩余“一斗”。在他看来,自古至今的所有文人墨客的才华加起来,才能达到他的水平。这种自夸方式,堪比如今网络上的“凡尔赛”式炫耀。“才高八斗”的曹植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

写好比喻的四字箴言|症在写作

叶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个关于比喻写法的问题。过去我觉得比喻很好写,找另一个相似而且更好理解的物体来打比方就行了。但最近有人看了我写的东西,说我的比喻很老套。说得多了,我心里也开始怀疑自己。比如说,我要写云,我会想到用棉花、羽毛、羊毛、鱼鳞、山峰、果冻来比喻。如果它们也算老套的话,那怎样才算不老套呢?太标新立异的话,那不就不像了吗?那比喻...

一针见血|“麻木不仁”不能写成“麻目不仁”

北京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老故事新道理全集》一书中,有一篇小故事《以盗治盗》,其中说道:“哪怕是最坏的人,内心深处也还是有责任心和尊严的,但是由于人们对他们的厌恶、仇恨和鄙视,使他们变得麻目不仁了,责任心与尊严被深深地埋了起来……”文中的“麻目不仁”应当改为“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是个成语。麻木,本义指人体的某部分失去知觉,同“麻痹”。...

咬文嚼字 2023-11-24

正音室|“柔荑”不读“柔yí”

电视剧《梦华录》第5集中,赵盼儿为救好友对周舍虚与委蛇,与之喝酒调笑。周舍离开之后,她便面露厌恶,在铜盆里反复搓洗双手。这一幕被顾千帆看见。顾千帆深受触动,温柔地拉起她的手,在盆中替她清洗,说:“柔荑香凝,红酥青葱。在我眼里呀,你从来都不脏。”(字幕同步显示)演员把“柔荑”误读成了“柔yí”。“荑”是个多音字。读yí,义为除去田地里的...

咬文嚼字 2023-11-24

一针见血|应是“跻身”

2020年第4期《文史知识》刊载了介绍唐代诗人崔融的文章《困扰在天后罗网中的人生》,文中写道:“杨炯仅比崔融年长三四岁,以神童成名,侪身四杰,名满天下。”这里的“侪身”应改成“跻身”。跻,读jī,从足齐声,义为登上,上升。跻身,义为踏进、跨入,形容(地位)上升,置身(某种行列、位置等)。黄裳《榆下说书·关于柳如是》:“名士得以跻身其间...

咬文嚼字 2023-11-24

追踪荧屏|“舌胎”?“舌苔”!

2019年10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中,公诉人叙述一名假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时,有这样一句话:“‘王成’给我把脉,看了我的舌tāi。”字幕将“舌tāi”写作“舌胎”,有误。胎,读tāi,可指人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如胎儿,也可用于表示怀孕或生育的次数、某些器物的坯等。“舌胎”是什么?汉语中无“舌胎”之说。字幕中的“舌...

咬文嚼字 2023-11-24

锁定名人|杜甫不是“杜阁部”

文中把杜甫称为杜阁部,错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人对他有多种别称,如少陵、拾遗、工部,但他并无“阁部”这一别称。杜甫别称杜少陵,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西,自号少陵野老、少陵野客。别称杜拾遗,是因为他曾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称杜工部,是因为剑南节度使严武曾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韩愈有一首题为《题杜工部坟》的长诗,李商隐...

咬文嚼字 2023-11-24

一针见血|“窠巢”不是“窠臼”

2022年1月28日《渭南日报》第7版刊有《家乡》一文,其中写道:“数千年来,家乡的风土人情在这里传承、延展,凝成每一个离家赤子解不开的心结,构成我赖以遮风挡雨的窠臼。”这句话中的“窠臼”用错了,不妨改为“窠巢”。窠,读kē,本义为筑在地洞里的鸟窝。《说文》:“窠,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鸟窝在穴中的叫窠,在树上的叫巢。窠后来也泛...

咬文嚼字 2023-11-24

文章病院|长城没有“九龙口”

《沈阳晚报》2013年3月12日B21版《当年No.1!奉天军械厂那些事儿》一文,第一句话是:“1924年9月,长城九龙口,居高临下的直系军队,趴在城墙后,等待打‘兔子’。”这里的“九龙口”用错词了,应是“九门口”。长城上的“九门口”,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辽宁省绥中县,距山海关15公里,是山海关附近的战略要地。九门口是一座...

咬文嚼字 2023-11-24

借题发挥|“汨汨”应为“汩汩”

《聆听济水潺潺汨汨的歌吟》(《教育家》2017年第7期)一文谈济水河畔某幼儿园幼儿教育文化品牌。该文标题中的“汨汨”应该是“汩汩”。汩,读ɡǔ,本义为治水,《说文解字》:“汩,治水也。从水曰声。”“汩汩”是象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文选·木华〈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李善注:“浤浤汩汩,波浪之声也。”如丁玲《阿毛...

咬文嚼字 2023-11-24

热线电话|“鄙人”还是“敝人”?

答:“鄙”是粗俗、浅陋的意思,“敝”是破旧、破烂的意思。确实有人认为“敝人”的“敝”是个别字,因为人不能称为破人、烂人;但考之语用实践,“敝人”的用法还是有的。比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鄙人”和“敝人”用作谦称,可以算作读音稍有不同的异形词。不过,我们提倡用“鄙人”。鄙人、鄙意、鄙见……...

咬文嚼字 2023-11-24

一针见血|应是“灞桥风雪”

《上海老年报》2015年1月22日第8版《梁明泼墨山水之我见》一文说:“梁明的泼墨山水……不求‘如在坝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意境。”没有“坝桥风雪”,只有“灞桥风雪”。“灞桥”位于西安市东十公里处。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名为灞水,并在灞水上修桥,是为“灞桥”。“坝”意为拦水防水的构筑物,如拦河大坝、葛洲坝。“坝”的繁体为“壩...

咬文嚼字 2023-11-24

正音室|“箴言”应读“zhēn言”

深圳卫视2023年9月1日早间《直播港澳台》节目播出一则关于深港两地发展商贸的新闻。播音员这样说道:“香港创新科技跟深圳早有合作,依靠‘引进来,走出去’这六字jiàn言,不断推动深港接轨。”“六字jiàn言”同步显示字幕为“六字箴言”。播音员将“箴”读作jiàn,是不对的。箴,音zhēn,从竹,咸声。本义为缝衣服的工具,这个意义现在写...

咬文嚼字 2023-11-24

一针见血|“负笈”莫作“负岌”

2020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载了《最好的敬重》一文,其中写道:“但你是有可能上大学的,有可能去那些有院士的大学,还可能负岌海外,到时候再来看?”这里的“负岌”当是“负笈”之误。“笈”读jí,用来装书籍等物便于携带的小箱子。负笈,即背着书箱,比喻外出求学。《聊斋志异·劳山道士》:“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既然是去...

咬文嚼字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