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一针见血|谁是“蔡孓民”

2016年8月12日《文汇报·文汇学人》第14版《新文化的“到手”与“入心”》一文说:“在谈中学古文的教材时,胡适则说:蔡孓民的《答林琴南书》、吴稚晖的《上下古今谈序》,‘又如我的朋友李守常、李剑农、高一涵做的古文,都可以选读’……”这里的蔡孓民系蔡孑民之误。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

咬文嚼字 2024-03-29

网言网语|谢谢你,“互联网嘴替”

嘴替,是一群活跃在互联网世界、拥有强大语言能力的人,他们的巧妙言辞总能收获无数网友的拍手叫好。“嘴替”是“嘴巴的替代”的缩略形式,义为“替代别人说话的人”。人人都会说话,但不一定能说得好,“嘴替”能替代你的嘴巴,在关键时刻说出那些精妙的话语。比如,亲属替你介绍对象,明明并不适合你,却不停夸耀说对方“管了几百号人”,你不知如何应对时,嘴...

咬文嚼字 2024-03-29

离别之歌为何称“骊歌”?

“骊歌”在古汉语中已有使用,是“《骊驹》之歌”的省称。“骊驹”本是《诗经》中一首逸失的诗歌的篇名,该诗是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客欲去歌之”。《汉书·儒林传·王式》记载说:王式应朝廷征召,被任命为博士(传授经书的职官),声望很高。博士江公妒忌王式,排挤他。在一次宴请王式的聚会上,江公故意对负责歌唱的诸生们说:“唱《骊驹》吧。”意在敦促...

咬文嚼字 2024-03-29

每月一得|有声、有色,标题更有看头

新闻标题是对报道内容的概括和提炼,是一则新闻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寥寥数笔间,标题制作既要聚焦新闻事实,又要明白如话、生动如画,如果能调动起“形声闻味触”五感,就更容易把阅读浏览的期待值“拉满”。标题日改,每月一得。本期推文分享新华日报编辑出版环节对2月来稿标题的修改制作案例,欢迎各位批评指正。《新华日报》2月标题修改摘录来稿标题:将...

字里行间|牍、素、笺、札……古代书信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曾国藩、奕䜣、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本次展出的函札,大多来源于晚清重臣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或传达信息、或商酌事务、或寄托情谊。许多函札还写在特别的信纸——花笺上,透过这些信函,可以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沧海桑田。我国书信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也成就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现...

写稿一法:少叙述,多表述

感兴趣,课后询问不少。其实,“少用叙述,多用表述”是不少记者的写作经验。既然大家有兴趣,今天我们再聊聊这事儿。一、叙述、表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叙述、表述是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叙述、表述都一个“述”字,即把一件事情说给别人听。“述”有述说、讲述、陈述之意。这是两者之间有联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区别,两者之间都有哪些区别呢?...

老记说事 2024-03-21

改标题,从这3个小切口入手

《略施小“技”,把标题变得有意思!》一文(见2023年10月13日《老记说事》公号)刊出后,引起不少人热议,有的询问还有哪些“小技”?改题时如何下手?看来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今天我们再进行一番交流。一、3个小切口,入手容易效果好。改标题有各种各样的技巧,这些技巧看似好像是加几个字、或减几个字,其实大有学问。改标题有个从哪儿下手的问题...

老记说事 2024-03-21

你在文章中设问句了吗?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如果写得沉闷,呆板,即使观点再好,也会与读者失之交臂。为何?因为人们不愿意看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文章”。如何使文章有点波澜、有点起伏呢?在文中设问句,是其中一个有力的手法。下面我们就此进行一番剖析。一、不要小瞧了问句的作用。文章“让人昏昏欲睡”,原因之一是通篇没有一个问句。别小瞧了这个问句,一个问句,能引起人的...

老记说事 2024-03-21

多年积累80个结尾锦句,让文章收官更出彩!

复”;“以上请予支持并盼复”。有的函属于不需要回复类型,结尾用语有,特此致函;专此函告;回函的时候,可以用,特此复函/函复。二、关于“请示”结尾。请示是下级请求领导或者上级解决问题、批准某些事项,必须用期待复文的结语。1.妥否,请审示。2.当否,请批示。3.以上意见,妥否,请审示。4.以上请示,请予批复。5.以上请示,请示复。6.以上...

3类调研报告常用大标题

1.XXXXXX(注:部门、单位或者议事协调机构名称)关于XXXXXX(注:事由)工作/问题/情况的调研报告。比如,常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人才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关于XXXXXX工作/问题/情况的调研报告。比如,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3.XXXXXX工作/问题/情况的调研报告。比如,基层政权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4....

关于“组织领导”常用的4大类,100个词语、50个句式

常用词语:指方向/抓大事/作决策/坐镇中枢/指挥四方/抓好主业/找到坐标/找到定位/着眼大事/明方略/谋全局/谋大局/谋之远/谋划全局/谋划未来/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把握方向/把握潮流/把握大势/亲自挂帅/亲自部署/排兵布阵/精心组织/总揽全局/高屋建瓴/高举旗帜/高瞻远瞩/高位引领/高位聚能/高位推进/运筹帷幄/科学决策(关于方向)...

最新笔杆子必备的标题、框架、词句锦集汇总(第一版),值得收藏!

标题、框架1.历时一年心血整理,8大类142个品质框架568个精琢标题(第一版),建议收藏!2.如何打造精品标题之一|新整理的19类128个喻体,使你更纯熟运用比喻修辞,让文章更加鲜活生动熠熠生彩3.如何打造精品标题之二|7大类40个“单”字,重复修辞的锤炼让你的文章充满力量4.如何打造精品标题之三|你应当知道的30个“多字”重复经典...

记者越来越懒,标题越来越烂?警惕粗制滥造侵蚀主流新闻!

稿子写得粗制滥造,复制粘贴成常态?这些亟须注意的“隐形”问题,该如何解决?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梳理了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呼吁重视新闻的“高质量发展”。一同事发来截图:导语咋能这样写呢?密密麻麻,生硬难懂,读不下去,“据介绍”这样的词都出现在导语里了。我特意看了看,这是一条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局委线口新闻,导语长达200多字,...

抓住切入口,小题材实现亿级传播

河源日报进而以“河源堇菜”这个切入口,深化主题持续推送反映河源生态美、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内容,实现了以小切口折射生态文明大主题的传播效果。1锤炼发现力:让本土优势成为传播优势地方媒体对本地信息的采集、播发有一定的地缘优势,但因媒体平台地域性、影响力等原因,未必能形成传播优势。要让本土优势成为传播优势,必须有较强的发现力,包括判断、...

节令|古代文人的“树缘”

“瘠地力耕禾倍入,荒山手植树皆嘉。”春暖花开时节,正是植树的好时机。古代文人不但身体力行植树,美化生活,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绿化诗篇,号召后世垦荒植树,改善生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无媚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使他名垂青史。他辞官后在隐居之地遍栽柳树,并特意在大门前栽了五棵鹅黄柳,因此获得了“五柳先生”的雅号。“平畴交远风,良苗...

一个字引发的写作讨论|用词精妙的秘诀

我的写作课开有社群。课后,学员们就在里面分享作品和创作心得。最近,小伙伴“春生”的一篇随笔引发大家的围观,起因是一处用字。“春生”在《我在每一天里独独地行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混混里面也分好赖,好一点的把着校花,在深夜小巷临别之时,忽然间转回身来,低头,托住女生秀美的脸庞,试探,舒缓至热烈,会轻柔安抚,“不要害怕,没有关系,恋爱就是这...

写虚构故事还采访,有必要吗?|症在写作

叶老师你好,我现在一边写作一边备战考研。我写的是虚构故事,我一般会认为非虚构才要采访,因为非虚构更注重真实。而虚构只需要虚构一个故事,让故事真实就好。于是我写虚构题材的时候都没有进行采访和调查,都是凭自己的记忆进行写作,以至于细节有时候会特别少,因为有些动作和环境是不清楚的。编辑老师看了我的初稿,也会告诉我细节写得不到位,例如人物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