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雾里看花|《“菜甫”是什么》解疑

甫”是“脯”字之误。脯,读fǔ,本指干肉,引申可指干制的果仁和果肉。闽、台等地称萝卜为“菜头”,称萝卜干为“菜脯”。“菜脯”“辣菜脯”均可拌在饭菜中,用以调味。“甫”的甲骨文是象形字,象田中长有幼苗形,本义指幼苗。由幼苗引申指开始、刚才等义,再引申指苗圃。古代还假借为男子的美称。不应将“菜脯”“辣菜脯”写作“菜甫”“辣菜甫”。

咬文嚼字 2024-05-16

十字街头|猶≠尤

古城西安的钟楼位于城市中心,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钟楼北门两旁有一副楹联,上联是“五千年城阙仍雄河山永固”,下联是“八百里钟声犹壮岁月长新”,颇有气势。对联下方用简体字写出内容,其中有一处疏忽,误将“(猶)”字简化为“尤”了。猶,本指一种猴类动物,后假借为动词、副词。汉字简化时,将“猶”简化为“犹”,改为从犬尤声...

咬文嚼字 2024-05-16

一针见血|何来“祟文”

7月8日《上海老年报》第7版《抗战中诞生的江西私立文山中学》一文说:“吉安毛氏家族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以耕读为本,重德祟文。”这里的“祟文”应为“崇文”之误。“崇”音chóng,从山,宗声兼表义。本义指山高而大,引申泛指高大,又引申有提倡、敬重、崇尚等义。“崇文”原指崇尚文治。如《魏书·高祖纪下》:“国家虽崇文以怀九服,修武以宁八...

咬文嚼字 2024-05-16

文章病院|山岭称“阜”不称“埠”

23年10月25日《民主协商报》第4版刊有《石涛的“菊花”》一文,文章在描述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对菊图》时这样写道:“一套几进庭院,临水而建,背倚壁立的陡崖,面对汤汤的流水;远处,山埠错落,绵绵延延,给人一种苍茫无际的视觉感受……”这里的“山埠错落”应为“山阜错落”。阜,读fù。本指土山,泛指山。左思《蜀都赋》:“五千余里,山阜相属。”...

咬文嚼字 2024-05-16

一针见血|“颀(qí)长”误作“欣长”

0年12月16日《淮河晨刊》刊发了《给农具安个家》一文,其中写道:(“青年圩广场”五个大字)“是邓凡训仿毛体题写,尤其是‘青’字,行草结合,欣长挺拔,颇具韵味”。这里的“欣长”应改为“颀长”。颀,读qí,修长貌。颀长,指修长、细长。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母亲对她的态度有了显著的好转。因为这时她已经长成了一个颀长、俊美的少女。...

咬文嚼字 2024-05-16

书林一叶|“翻一番”与“翻一翻”

正实、联华等几家具备资质的家装监理公司,拥有上岗证的监理员也才100多人,其中百万家园就占了40多人。即便这个数字再翻一翻,也无法满足众多家庭用户的需求。”其中的“翻一翻”应该是“翻一番”。“翻一番”与“翻一翻”是形近、音近而意义、用法不同的易混词组,有必要加以辨析。下面先举出两个例子,然后作点分析:1.微机和网络的计算容量每18个月...

咬文嚼字 2024-05-16

网友给4本书挑错!一键替换,可笑可气又可怕!

气的是,编校人员不用心不得法,编校流程流于形式!可怕的是,很多一键替换都算得上政治性差错了!出版领域搞“一键替换”,是最愚蠢的编辑行为!切莫当作笑话!切莫当作笑话!!切莫当作笑话!!!这是个严肃的问题!《2021年语言文字差错调查报告》中曾指出过1例“一键替换”差错。《2021年语言文字差错调查报告》发布:短视频字幕成文字差错“重灾区...

案例分析丨新闻要这样写,每一句、每一段都有深意

法国小说”跨山越海而来,正如中法两国跨山越海巩固传统友谊、增进政治互信、凝聚战略共识、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一样,都是为了中法关系更加美好未来。文化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进而增进和平与合作。就像文中所言,当外交遇上书香,空气中氤氲的不仅有尊重与理解,也有“从彼此文化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

吴聊 2024-05-16

企业是宣传出来的?

肯定是为了某种信念、使命和追求(哪怕就是为了钱)吧?这些信念、使命和追求要不要宣传?不宣传怎么能统一大伙儿的思想,凝聚人心呢?除非企业只有一个人。即使一个人,你还得给自己宣传,说服自己,鼓励自己吧。同时还得向外宣传,告诉社会和市场: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能干什么?否则谁知道你?即使知道你也不相信你呀,更别说真金白银买你的产品和服务了。...

“由头”多,报道就多,报道多,企业宣传就好

”是新闻术语,在导语、也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部分里体现,是一篇报道的理由、依据、契机、引子等,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之一。“由头”有真实性、接近性的特点。既然是“基本要素”,就是说缺了它不行。所以记者采访,一般是闻“由头”而动;写稿,也总会找一个“由头”。找到“由头”还不一定行,编辑会问:“有没有更好的‘由头’?”如果没有合适的“由头”,...

说话也需要“导语”

道要导语,也就是标题下面,新闻开头的那部分。一般说明新闻发生的几个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导语一是要高度概括,二是要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读者。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导语的重要目的。导语的主要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不再往下看,报道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

企业怎样打造亮点?

响力,都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评价,同时又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几乎所有企业都不会漠视对亮点的打造和宣传。所谓亮点,就是一个企业成绩的外在表现,是企业成绩得到了认可,并影响了他人。满天繁星,人们看到的是最亮的那一颗。因此只有成绩很突出,才有可能成为亮点。亮点是比较而来的。亮点主要在哪里体现?对内,主要是在集团评奖的时候体现。假设一个集团有十...

青记独家丨胡青山强月新:超越平台:平台社会中新闻业何以重塑主体性

互联网平台凭借其技术能力与用户基础,正在重塑社会结构,使当下社会从卡斯特所描绘的“网络社会”升级为范·迪克笔下的“平台社会”[1]。从技术角度而言,平台是一种可编程的数字架构,实现用户、企业和公共机构之间的交互[2];从经济角度而言,平台采用免费的策略搭建生态系统,通过用户、内容、数据和广告之间的自动连接来盈利[3]。受到技术、市场等...

青记独家丨张志安等:内容、渠道、价值:平台重塑新闻业的问题与对策

台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垄断地位,深刻重塑新闻业的格局和形态。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媒体,已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信息获取、资讯阅读、即时社交等媒介化生活形态中不可或缺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企业进军传媒领域,传统的传播权力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平台与新闻业的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当前,平台逻辑对专业新闻标准的渗透与冲击...

新专业报到!AI风终究吹到了新闻学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宣布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也出台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今天,小牛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曹培鑫,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新闻系主任、副教授焦俊波,与他们一起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深刻影响新闻教育行业,以及这一变革将如何引领未来的发展趋势...

庖丁解news 2024-05-16

深度报道操作经验分享——以吴谢宇案报道为例

量”时代,受制于篇幅长、形式单一等因素,深度报道遭遇流量瓶颈,不再像先前那样受宠,一些曾深耕深度报道的媒体甚至放弃了这块阵地。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碎片化”传播的弊端也越发明显。人们看到,每当一桩新闻事件发生,一方面信息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真正的有效信息却相当匮乏。有时候,人们获取的信息越多,离真相反而可能越远。笔者相信,随着公众逐渐对...

突破中外话语体系差异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维持世界和平发展中贡献重要力量。当前,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强我弱”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在中...

计算机组成类书稿编辑加工体会

下述箭头左侧为原稿中的表述,右侧为参考改法。如未说明,修改均依据“术语在线”中的表述。(1)双倍速率(doubledatarate,DDR)→双倍数据速率(doubledatarate,DDR)。(2)单列直插内存模块(SingleInlineMemoryModule,SIMM)→单列直插式内存组件(singlein-linememo...

木铎书声 2024-05-16

如何区分使用“须”和“需”?“制定”跟“制订”如何选用?“做出”诊断还是“作出”诊断?等等

“须”和“需”,是按照《现汉》第七版的用法来审稿,还是全书统一即可?“制定”跟“制订”如何选用?推动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做与作怎么用?“做出”诊断还是“作出”诊断?等、等等的用法如何区分?“须”和“需”,是按照《现汉》第七版的用法来审稿,还是全书统一即可?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须”和“需”,是按照《现汉》第七版的用法来...

书生问答 2024-05-10

国有企业里关于“新闻”的故事

的单位,是中国华能旗下的基层企业——华能金陵电厂。我们在这里可是摸爬滚打,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走近现场、贴近实际、亲近员工”的新闻大招。嘿嘿,想不想知道秘诀?第一个大招:走近现场,全力以赴挖新闻我们做新闻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而是要“走近现场”,把真实的情况展现给大家。这不是,电厂的新闻小队又开始行动了,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深入...

老记说事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