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

名家大讲堂||段存章:利用边角料做文章

问:我在采访中掌握到大量材料,除写主要报道使用以后,剩下不少边角料,扔了可惜,放着无用,你看如何处理?答:我的办法是收集起来,存放起来,分类整理,一旦碰到新的主题,就“聚沙成塔,红线串珠”,把有用之材重用起来。例文:小事联想这里回忆的是几件互没联系而又可联想的小事。先说头一件,当年我进城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骑着自行车飞快地回家看奶奶。进...

老记说事 2024-11-27

采编故事|你的"温情"报道为何温暖不了编辑

弱势群体通常自身就面临较大的生活困境,过多强调其参与和贡献,容易让人误解为施压困难群体“贡献”,削弱了慰问活动的关怀本意。对于困难群体的报道应以帮扶、支持为主,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政策温度和人性关怀。有两个问题具体分析一下:从稿件内容来看,它在表述上目标不清晰。报道的标题和开篇似乎是为了突出“慰问困难户”,而内容中对“共同缔...

名家大讲堂||段存章:你会用事实说话吗?

我看了好多新闻教科书,都说写新闻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可我写起来老是摆不脱说空话,你看问题在哪里?答:初学写作的同志一般笔下缺少自己的话,习惯东抄抄,西抄抄,搬来不少别人说过的话,套来不少别人写过的话,一篇报道里最缺的是生动具体的事实,怎能去打动编辑说服读者呢?我从《参考消息》读到一篇报道,题目叫《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货》,我们看看外...

老记说事 2024-11-27

如何写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风霞写的一本书《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唱出自己的风格来”,想请你谈谈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来?答:我也看过这本书,从唱出风格到写出风格,隔行不隔理。作家创作提倡“这一个”,记者也要提倡发展“这一个”,不要像盖大楼那样都是一个“火柴盒”,应该“手握笔杆杆,各要各的点”,“各念各的写作经,各唱各的拿手戏”。做一个...

老记说事 2024-11-18

就事论事与就事论理

们编辑部收到通讯员来稿,许多是就事论事,就事论理的少。要知道,好人好事并不等于新闻。全社会大讲精神文明建设,好人好事值得提倡,但好人好事的稿件为何又采用率低呢?拿开展学雷锋活动来说,学生、战士上街扫马路、擦玻璃、维护交通秩序,这不能说不是好事,但又不能天天、次次报道。有些基层通讯员写报道没有从好人好事中发现新闻,提炼新闻,宣传某种指导...

老记说事 2024-11-18

抓“活鱼”,烹“佳肴”,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抓“新闻活鱼”、烹“美味大餐”,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新华日报》记者杭春燕、许海燕采写的《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似一道令人回味悠长的珍馐美馔,获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本文将从选材、刀工、火候、调味、摆盘等方面,深入探析其是如何抓取“新闻活鱼”,烹制“美...

学会用眼睛写文章

你说得有道理,通讯员的眼睛应该与常人是不一样的。同样都是去王府井百货大楼,一般顾客看看商品价格、质量,挑选自己愿买的东西,评价售货员服务态度好坏。如果你是爱写文章的通讯员,除了选购商品外,眼睛里还要有货(发现新闻),随时观察商场的新景象,新变化,新动向,新人物。本来你是星期天去逛商店的,没有采访任务,可“顺手牵羊”,也许就会抓住一条好...

老记说事 2024-11-18

AI赋能,让主题报道“活”起来

在钱塘区工作的外籍工程师、观察西湖几十年的民间摄影师、孵化超过3000家企业的西溪路上的科创园、每年组织国际诗歌节的运河诗人、将现代舞跳进稻田、实证良渚文化至今还在生长的舞蹈家……在汗牛充栋的素材中,策划小组召集跑线记者,召开了N次选题会,才确定了数十位受访者,他们的身上充满着故事,甚至自带流量,他们是杭州75年来建设成就的参与者、见...

“好人故事”怎么讲?改文风的一次实践

杭州的山水美不胜收,杭州人“向美而生”“从善如流”的善良民风,更是催生出一大批“最美”典型,每年评选出的“杭州好人”“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正是最美杭州的代言人。将这些“最美”典型人物报道好、传播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善行、尊重他们的善意、学习他们的善举,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1如何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报道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困”在材料里的年轻人

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字材料承载着政策传达、工作指导、情况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功能,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一篇材料考验的不仅是写作者的文字功底,更考验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写材料是很多单位培养干部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写材料也是个公认的“苦差事”,“案牍劳形”说的就是写材料。很多时候,一写材料,“五加二”“白加黑”就成了常...

浙江宣传 2024-11-18

质检记录|来自出版资源库的质检差错记录(一)

常有出版传媒单位委托出版资源库协助其进行质检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结合这项工作,对某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差错进行了梳理,逐步形成系列文章。请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广大网友学习讨论,不作为质检评判标准,亦不针对任何特定机构和个人。您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值得分享的差错案例?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中国新闻奖4件特别奖,2件是不到千字的消息!

具体为:新华社759字的消息《XiJinpingunanimouslyelectedChinesepresident,PRCCMCchairman(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解放军报客户端838字的消息《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相关阅读:这篇新华社精品759字18个自然段,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

屡屡被吐槽,高校新闻专业怎么教?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我对记者核心能力的一些思考,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媒体人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培养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当前要强化“五种思维”、培养“四项能力”、打牢“三个功底”。强化“五种思维”就是强化实战思维、赏析思维、就业思维、全媒...

“调”在表示职位、座位变换时,是diào还是tiáo?

另外还有一个与物资相关的,“调”读diào还是tiáo呢?“调配”“调集”“调用”“调换”中,读diào。“调配”是“调动分配”的意思。例句:1.工具调配得合理,工作开展就顺利。2.调集消防器材。3.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4.这块石头太大,调换一个小点的。需要注意的是,“调配”也是高校招生的术语,即高校在进行专业录取时,若考生所填报...

编辑校对 2024-11-05

评论员也要走进新闻现场?

评论报道实践中,唯有不断加强调研,做到“穿透一层说、紧贴本质说、联系实际说、一语道破说、议论横生说”,把深入调研的优势不断转化为思想抵达的高度,才能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动,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在议题设置中,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快和慢。网络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如何在快产出和高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就很考验新闻...

中国记者 2024-11-05

新华评论这样发出

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是评论报道的重中之重和“第一选题”。近年来,新华社国内部评论报道,以独特的语言表达,深入浅出阐释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内涵、精髓要义,引导人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以党的...

中国记者 2024-11-05

如何做好教育报道?有四个要点

综上所述,所谓“中考只有一半孩子能上高中”显然是谣言。第一,职高也是高中。第二,即便我们普通人讲的高中专指普高,也不存在一半孩子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与之相关,中职学生不能参加高考也是谣言。事实上,目前高考报名者中约30%是中职学生。比如,河南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31万,但普高学生参加的6月传统高考报考人数不足100万,其他主要都是中职学生...

中国记者 2024-11-05

写“问题”要注意什么?

单从具体内容来看,“问题”类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便于说明,这里就把“问题”宏观划分为两类:主观类问题和客观类问题。主观类就是个人及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自身的问题,比如思想认识不够、推进速度不够快、对标先进学习不够、工作谋划不够深等。客观类主要就是外部的问题,比如分析经济形势,某些指标不好是因为国际形势影响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

政研经 2024-11-05

文笔差都是小事,五大写作障碍,你中了几个?

写作最难的是冷启动前,但凡你写上一百几十字,身体就适应了,进入新的惯性。所以,想克服“害怕动笔”,就要千方百计写下第一行字。可以试试无意识写作,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别考虑用词好不好,句法对不对,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停笔,集中精力连续写5到10分钟。这时你会发现:引擎打着了,一脚油门,车速就提起来了。障碍二:完美主义对写作来说,完美主义...

文笔的隐形杀手,竟是这个最常见的字

写作时,有些字最常见,例如“的”。加修饰、表从属等都用到它。但我们容易忽略一点:它也可能是文笔稀释剂,扰乱你的文气。1996年,作家余光中在《论的的不休》一文中,就称之为“与喋喋不休差不多的文病”。他直言: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这个锅也不能完全甩给“的”字,只因它兼差实在太多了:‍形容词后要用它,如:快乐的孩子;从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