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20期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虞山学院赵根林

  虞山学院是常熟理工学院以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招生属本三批次。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和自我成才愿望的实现,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方法。我们必须针对本三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兴趣特长,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虞山学院的学生具有思维非常活跃,接受能力较强;知识面宽特长明显,个性表现突出;学习期望值高,成才欲望强烈;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落差较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提高虞山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在传统的育人活动中,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倡导教师教育主体性,提倡学生逆来顺受,被动地授受教育者的教育。这种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我们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积极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2.体现学生个性,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的一组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只有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和体现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量压缩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时,让学生能有充分的空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设置专业模块,要求学生达到相应模块的教学目标。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提倡学生修读母体所设的相关辅修专业,在条件成熟时,学院将单独开设具有本三特点的辅修专业。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应该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要利用本三学生知识面宽、兴趣广、反应灵活的特点,帮助、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挥内在潜力,把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该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上接1版)运用发现法、问题法、案例法、尝试法、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机,变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鼓励教师合理地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性。
  教学内容上应该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衔接和联系,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有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时应适当向前延伸或展开,以弥补本三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不足。教学要求上不是简单的降低标准,而是要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3.强化“三自”教育,创新德育模式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青年学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较深,一方面,他们吸纳了西方文明进步的东西,产生了很强的竞争压力和紧迫感,于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以至于出现人格、价值观扭曲的反面典型。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能坚持引导教育和灌输教育相结合,以引导教育为主;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自律为主。学院把握学生的德育方向,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设置教育与管理总目标,在总目标下再设置多个分目标,对学生实行目标管理。学生自我把握德育教育进程,坚持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最后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组织考核相结合,按照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总之,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者系虞山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