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534期

留守学校,我们将收获更多!


  大学生社会实践看起来是利大于弊,而很多事实却证明并非如此。从经济方面讲,似乎可以减轻一点家庭负担缓解经济压力,但是比起得到的微薄的经济收入,我们付出的青春和时间不是更为宝贵?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所能做得最多的莫过于促销了。让我们计算一下,促销一天占用八个小时,加上往返时间大约要十个小时,促销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情,很少有人还有力量去看书去学习,这也就意味着周末的两天时间都会消耗在促销上。我们再计算一下这一天的工资:除国庆等特殊节日外日工资平均为40~50元。月工资三四百也许用来补充我们的生活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是我们每小时的工资确实非常微薄。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一些非本专业的技能上,这样的投资是不是更有意义也会有更多的经济回报呢?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讲,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笔赔本生意:我们放弃了长远的投资而专注于现今的小利,我们不计无形的成本———时间,而只关注有形的收益,不知道这样的商人怎能算明智!
  有人说社会实践可以使我们得到锻炼,其实并不尽然。我们现阶段的专业知识尚不完善,所能接触到的都是一些低端的工作和知识技能。当看到越来越多的空空荡荡的大学自习室,却在那些酒店商场看到我们大学生端盘子站柜台的身影的时候;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却不愿意在实验室默默无闻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有那一纸文凭,却没有任何学术创新的时候,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做的是怎样的思考?难道我们要去庆幸,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有经济头脑吗?答案是否定的。从上文的分析,得知这种经济思维并不能换来实际的长久的经济收益!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适应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方面,社会实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弯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毒药并不是一定要去尝试才可以真正体会。我们完全可以多和自己的家长、身边的学长老师以及阅历丰富的长者进行交流,从他们的经历中提取经验,从他们的教导中吸引教训,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同时又可以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发展有更具体的指导作用,何必舍近取远呢?
  另外,我们所说的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宽泛没有针对性的实践,对于未来的工作未必能有太大的帮助,否则大型公司不会有三个月的试用期,也不会在员工上岗之前有那些系统的员工培训。具体地谈到面试,一个公司的网络工程师说:“我们面试,首先看的不是一个人参加过多少活动,在哪里打过工,这些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考。”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绝对的、片面的一面,但是至少也可以在一个微小的层面说明些什么。“我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成绩和总体素质及能力,诸如工作是不是踏实,是不是可以委以重任等等。”也就是说,他们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完全是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锻炼的,踏实的学习态度反映到工作上就是不眼高手低而是务实。很多同学谈到社会实践时说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当然有他的道理。但是,相比在学校的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相比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注重勤思考,哪一个更适合我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动手去做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这不是动手能力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所以,解决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校园,回到我们大学生自己,而不是走出校门去寻求所谓的社会实践!
  牛津大学教育学家纽曼告诉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是提升社会的格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学生端正对学习的态度,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珍惜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珍惜每分每秒,日思日睿,笃志笃行,必能如当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所以,同学们,学校才是真正可以提升能力的地方,留守学校———在学习生活中寻求我们发展的天空,提升我们的能力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本报记者 颉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