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昝涛近影
昝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今年已经是他在北大的第11个年头了,他也已经习惯被人们叫做“四北”,也就是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直都在北大。在这11年里,昝涛从一位稚嫩未脱的高中毕业生蜕变为获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博士后。
记忆中的食堂
“康博斯原来是学三,是自助式的,价格便宜,饭菜好吃还不用带餐具。”昝涛说以前在食堂吃饭是要自带餐具的:“每个食堂都有一个放饭盒的架子,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往饭盒架子奔去,有时难免拿错了或者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当时还经常出现饭菜洒到别人脖子里的事情,大家都把饭盒举到头顶高,一不小心前面那位的脖子就‘进水’了。”
曾经的宿舍
昝涛1997年进入北大时,所有的大一文科新生都住在昌平校区。“宿舍很宽敞。每到周末,往返于燕园和昌平的班车都会很拥挤。”到了大二,搬回主校区,住的是南门附近的老41号楼,现在已经是新楼了。一个宿舍六个人,上下铺。
上了硕士他就住在小西门旁边的48号楼,条件也好了很多,四人间。不过由于他是硕博连读,过了两年,就搬到万柳学生公寓去了,条件更上一层楼,两人间。“万柳挺安静的,条件比昌平好很多。文科,特别是非应用型的文科,学生在安静的地方会更好些。”博士上了一年,昝涛又搬到了新修的畅春新园。他笑着说:“北大所有形式的宿舍,我都住过。”
信息化的十年
昝涛上大三的时候学校开始给每个宿舍安装201电话。“在此之前,一栋楼就一部电话,在一楼楼长室,每个宿舍门口都装了一个铃,有谁的电话,楼长就通过铃喊名字,我们就大声对着铃说:来啦!当时我住在一楼,最快也需要一分钟跑过去。”给别人打电话,就要到校园内道路两旁去打IC电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很少光顾IC电话,但是那时候却总是风雨无阻地都有人排长队。“有时候难免地会听到别人讲电话,所以那会儿谈恋爱都不好意思。”昝涛笑着说。
电话真正开始普及是在1999年,呼机、手机逐渐开始进入同学们的生活,“当时,谁要是能在腰带上同时别上呼机和手机,那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
昝涛回忆说,当时的同学们都背着个大书包,不同于今天背个小包再提上笔记本电脑。“我们宿舍到了大四还没有人买电脑。要上网就去现在计算中心二楼的机房,当时那地方可火爆了;或者去租电脑,当时租电脑是很常见的。”
在宿舍里没有电脑和网络的日子里,大家基本上做什么事情都一起,不同于现在坐在电脑前各忙各的。“晚上学习累了大家就一起去打球,如果还能买几串羊肉串,然后一人抱一块西瓜,那生活就太完美了!”
昝涛说十年前的学生还是“理想主义”的,经常抱着吉他坐在静园草坪上,脸上飘着浪漫的气质;今天的学生则更加强调实践和技术。“其实这样挺好的,社会在进步,北大也在进步。” (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