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永远将祖国与人民装在心里。无论是在抗灾前线,还是在艰苦边疆,他们都抛洒着满腔热血,为祖国人民的幸福安康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我校2004级土木工程国防生李庆余也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短短四年,他先后献血共计10100毫升。
李庆余出身于山西长治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使得他比同龄的孩子更能体会到世间的人情冷暖。读初三那年,他第一次了解了“无偿献血”这项社会公益事业,当时他就萌生了献血的强烈愿望,可由于年龄的限制,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直到2004年6月,李庆余达到了法定的献血年龄,才毅然踏上了无偿献血车,从此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情缘。
2004年的初秋,李庆余成为我校一名国防生。沉重、繁忙的学业,紧张、单调的军事训练,并没有冷却他献血献爱心的满腔热情。每隔一段时间,李庆余就会毫不犹豫地踏上献血车或走向献血中心,他将无偿献血、救助社会看作是一件与“献身祖国万里海疆”同等光荣和自豪的事情。
大二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献成份血比献全血更有社会救助价值,几经周折,他与衡阳市血液中心取得联系,抽取了血液样本,成为了捐献者资料档案库中的一员。之后,只要一接到电话,不论学习如何繁忙,不论训练多么的紧迫,他都会义无反顾地跑向血液中心。
每次去衡阳市血液中心,来来回回都要耗费他将近半天的休息时间,但他从未感到疲倦。去的次数多了,在市血液中心,无论是中心主任、还是值班护士小姐都认识了这么一位谦逊、朴实、充满了爱心的小伙子,一见面,总是会亲密地和他交流,对李庆余的爱心行为赞赏不已。
献血的过程也有一些小插曲。一次深夜,他接到市血液中心急需用血的电话,第二天清晨,匆匆赶去的他,在献血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点麻烦。因为当时那套成份血采集器的机械盒出了故障,抽血针头在他左胳膊上连续扎了三次,采集器还是无法正常运转。依照惯例,出现该情况只有放弃采血,将该套设备和采了一半的成份血当做医疗废弃物处理掉。李庆余从中心主任那里得知,一套这样的一次性器械盒要花费600多元,坚强的他毫不犹豫地挽起了右手的袖子,在又试了两次的情况下,机器故障才得以排除。
寒暑易节,几年以来,李庆余在学校与血液中心往返了几十次,在此期间,他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而拒绝捐献,也从来没有停止献血的想法。同时,他还积极宣传这一公益事业,鼓励身边的同学、亲友们献血献爱心,不少人在他的影响下也搭上了“无偿献血,无尚光荣”的客车。
李庆余,这位以德施善的小伙子,不禁让记者想起雷锋同志。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如此的相似——善良、平凡,却又纯洁而高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的精神是那样的崇高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