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雪鹏 姜 波
“嘁嘁嚓———嘁嘁嚓———嘁嘁嚓嚓嘁嘁嚓……”的剪刀声回荡在林城贵阳上空,纤细修长的手指随着音乐上下翻飞在贵阳大剧院,演员们时而扭捏、时而欢快地舞出了回族女孩的快乐生活与幸福梦想。清新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回族色彩的世界。
演员们的舞步刚刚止住,来自几千名观众排山倒海般的喝彩就涌向了舞台,一群花样女孩舞出的浓浓回乡情,阵阵现代风震撼了全场。
这是由我校选送参加“大地之舞”杯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的作品《剪花花》,雷鸣般的掌声来自11月9日晚贵州省贵阳大剧院的决赛现场。
第六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吸引了全国300余家舞蹈专业艺术院团竞相角逐,74支民族舞蹈在林城贵阳争奇斗艳,30多个民族的艺术之花在万众瞩目中绚烂齐放。总决赛的华丽大幕徐徐落下,扣人心弦的评奖时刻静静来临,在许多人看来民族舞与现代舞风格完全不同好似水火,但一部《剪花花》却如此洒脱自然,清新流畅的把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堪称探索创新舞蹈编排艺术的典范之作,并最终以9.727分的好成绩位居本次大赛排行榜第11名,姑娘们用几个月以来在练功房的刻苦训练换来了胜利的果实。
更令人振奋的喜讯接踵而至,《剪花花》获得了本次大赛“荷花奖”编导银奖,为即将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急需进一步扩展知名度的我校献上了一份厚礼,实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舞蹈全国最高奖零的突破。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民族民间舞来源于生活,但是生活又不能代表艺术,生活给艺术提供的只是源泉和土壤,没有艺术的介入,源泉永远只是源泉,土壤永远只是土壤……袁媛教授正是在充分吸取了源泉和土壤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别出心裁的《剪花花》。
蕴含着原生态民俗风情,简洁质朴之美的剪纸艺术令袁教授情有独钟。十余厘米见方,红白两色搭配就能描绘人间喜怒哀乐,诠释生活丰富多彩的剪纸,所体现出来的普通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让袁教授时常感叹。
长年干旱少雨,四季水贵如油的南部山区,乡亲们为了吃上一口水,要走几十里山路寻找时断时续的水源。为了收获寡薄的庄稼,要向上苍苦苦的祈求,洒出几滴雨来润润干涸的土地。在这个生存已是举步维艰的地方,哪有艺术生存的土壤。但在袁教授眼里美无处不在,她看到了剪纸在这黄土高坡上所散发着的艺术之光。这里的妇女下至姑娘媳妇上至婶婶婆婆,几乎都有一双剪纸的巧手。用剪纸美化生活,用剪纸愉悦精神,是她们劳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剪纸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闪现着回乡农家的大俗之美更记载着人民群众不畏困苦,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何不以剪纸这一乡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背景,创作一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舞蹈作品呢?《剪花花》的创作灵感就这样在袁教授的头脑里迸发了出来。袁教授把创作舞蹈《剪花花》的情感初衷和思路梗概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立即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小脑瓜里充满了被点燃的艺术激情,各自裁剪着心中的花花。在袁教授的点拨和启发下,由袁教授和全体参演同学组成《剪花花》的编导阵容。还在蹒跚学艺的学生怎么一跃成为了群舞的编导呢,这不免令人心生诧异。其实这正是袁教授独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在舞蹈的初创阶段就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揣摩角色心理,把握表演脉络,设计舞蹈动作,编排集体造型。让演员自己塑造回族少女的娇羞可人,想象纸人起舞是一种怎样的神奇景象。袁教授坚决反对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学生的天性,扼杀年轻人最具创新力的艺术细胞。学生通过参与创作可以深刻的领会一部群舞的精髓,有的放矢的展现自己的舞蹈技艺,并恰如其分的契合于整体的表演系统当中去。此外,同学在跳舞的过程中也慢慢的学会了编舞,逐步培养了作为一名舞者的基本素质。
再精妙的构思也要通过表演去展现,舞台上的光彩夺目需要舞台下的千锤百炼去基奠。上课的训练时间远远不够舞者对艺术至善至美的追求,练功房成了校园里没有节假日的地方。从表情的一颦一笑到肢体的一招一式,从回眸一望百媚生的静到一人起舞众人从的动,袁教授用苛刻的目光矫正着舞蹈中的每个细节,嘴角早已没有了往日里经常扬起的笑容,引领着同学们在探索中向着力求完美的最佳境界不懈攀爬。同学们清一色都是豆蔻年华的女孩,想到其他的同学都在享受假日的阳光,而自己却闷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埋头苦练,心中不免阵阵酸楚。当高强度训练引发的伤痛不期而至,“能拿奖吗?”的疑惑自问萦绕耳畔时,姑娘们的抱怨之声渐渐的多了起来。
每当这时,袁教授就会把心爱的弟子聚拢起来,拭去女孩额头的汗水,怜惜的安慰失去许多轻松时光的同学们:“要想收获的多,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我想天道酬勤,胜利的花一定会为我们盛开的!”老师一次次的鼓励,鼓舞了同学们的斗志,倦怠消颓的情绪已是回忆中的娇弱,继续投入到训练中的同学们还是那群不时用鬼脸向老师撒娇的女孩,但她们的动作更有力度了,眼神更有光彩了,再苦再累不掉队的坚强信念深深的扎根在了这个集体每一名成员的心中。
天道酬勤,袁教授的预言得到了兑现。师生众手浇灌的《剪花花》荣获了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专业组一等奖,“2007中国·宁夏首届回族舞蹈服饰展演”舞蹈类大赛一等奖,在今年的“群星杯”中国艺术节上也是好评如潮,取得了参加复赛的资格。姑娘们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胜利的喜悦把积压在心里的抑郁和困惑一扫而光。袁教授在为自己学生出色的表现欣慰的同时,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舞蹈界的“奥斯卡”——荷花奖。《剪花花》在此前比赛中获得的欢迎和赞许,让袁教授看到了《剪花花》冲击“荷花奖”的实力,而同学们在骄人成绩的鼓舞下也坚定了把《剪花花》书写在“荷花奖”获奖节目名单中的决心。为了“竞摘荷花”,师生团结一心,带着比赛中发现的问题,对群舞《剪花花》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又一轮寂寞枯燥的反复训练中开始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李安在《色·戒》获金狮奖以后回答“怎么看待好莱坞的全球冲击”的提问时说:“我觉得不必那么坚壁清野,同仇敌忾,现在中国人应该有办法在旧的东西里制造一种新意”。
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舞蹈比赛,“荷花奖”对创作来者来说提倡的是创作观念的创新,而不是几年一次的老调重弹。《剪花花》已经多次参加过各种文艺演出,重大舞蹈比赛,但是这次参加第六届中国“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的《剪花花》和以往的不一样。
《剪花花》是古典舞吗?
不是。
是现代舞吗?
不是。
是民间舞吗?
是。
是回族民间舞吗?
是。
回族舞蹈虽然素材也纷繁多样,但袁媛教授并不是简单地将回族民间的舞蹈素材直接堆砌、拼接,而是经过提炼再进行创作。“舞蹈其实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好的东西应该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慢慢把它磨得圆润,丰满。当然这还是要慢慢来的。”
回族舞蹈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都是“摇头、摆手、一撇腿”,除了这些基本的舞蹈元素以外,袁媛教授每一次把《剪花花》搬上舞台,都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加入。这一次的《剪花花》对整个舞蹈主题有了一个转变,由一种向往幸福生活的观念转变成一种个人、再到一群人、再到一个民族的一种希望,主题升华了。袁媛教授编导的《剪花花》目的不是表现剪纸,而是刻画人物性格,用独特的、近乎僵直的行进舞步和造型姿态,展现了回族姑娘待嫁时剪红喜字的场景。
回族姑娘结婚的时候要挂喜字,两旁挂的是古兰经,中间挂的是喜字,是民族风俗的展现。作品拥有完美创意的剪纸背景和可爱的剪纸声,剪出的窗花变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体现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红火,呈现出喜庆的气氛。舞蹈音乐、动作在《花儿与少年》的基础上发展,增强了表现力,在舞蹈结构上,剪花花剪出了回族人民新的生活,新的精神面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看过2007年宁夏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人,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晚会中所有的伴舞都来自同一个单位,那就是我校音乐舞蹈学院。这群年轻的舞蹈演员用他们精湛的舞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参加比赛的演员们告诉记者,这个舞蹈无论从动作编排还是音乐制作上都洋溢着浓郁的回族气息,所以在之前的全国首届回族舞蹈大赛上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青睐,最终拿到了一等奖,除此之外,在今年的“群星杯”中国艺术节上也是好评如潮,取得了参加复赛的资格。
袁媛教授说,自己为了创作好《剪花花》这个舞蹈作品,曾多次深入民间,吃了不少苦头。舞蹈中的20个演员也在舞蹈的编排中吃了不少苦头。“这个舞蹈从开始排练到现在,几乎每个人腿上都有伤,仅仅是为了练好一个跪的动作。”当袁媛教授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的眼睛都湿润了。她说,《剪花花》能进入全国荷花奖舞蹈比赛,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辛酸与喜悦。从贵阳回来以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朋友们都纷纷打来电话祝贺,这几天还一直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
能从总政歌舞团、海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等大腕级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完全离不开所有演员的默默付出。牺牲双休日、放弃节假日,她们也毫无怨言。“当听主持人宣布我们的舞蹈拿了编导银奖的时候,我们都疯了,真的都疯了!笑的笑,哭的哭,完全没有想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谈及当时的情形时,这群年轻的舞蹈演员们完全顾不上腿上的伤,手舞足蹈着,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不算什么,我们付出了,我们也收获了”。
音乐改了又改,舞蹈排了又排,演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从2005年开始创作《剪花花》至今,无论是新演员还是老演员,大家的心都始终紧紧跟着袁媛教授。袁媛教授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把自己凌驾于演员之上,而是把每一位演员都当作舞蹈的主体,告诉她们舞蹈创作的主旨,提醒她们要真诚地去感受和体会特定的作品所带来的心情。
《剪花花》从创意到内涵,从语汇到情趣,从形式到细节,与以往相比都有大幅度的而且是创新意义上的提高。剪窗花不再只是习俗的再现或民风的彰显,它已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体验。正如著名编导张继刚老师说的,“我很喜欢这个舞蹈,很有结构,很新颖”,我们也期待袁媛老师创作出更优秀、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