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984期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张蕴强 /摄


文学院的高建文老师对自己的定位深深植根在心中——“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大抵是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送给所有老师的箴言。

教学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

当被问及课堂教学背后的隐形付出时,高老师回忆了自己刚站上讲台,讲解现代文学的日子:“备新的课,尤其不是自己专业的课程,投入的就要更多。你不光要去看研究性的成果,不能照本宣科,还要去复习原著,像《子夜》《骆驼祥子》这些,有时间就尽量去看。”即便是面对自己擅长的先秦文学,他也丝毫不敢懈怠:“比如‘神话’部分,光是‘神话学’的来龙去脉以及学生在研究时如何选题,就要准备很久。讲清楚一首《关雎》,也需要备半星期的课。我们不光要把基础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还要考虑很多同学后面要从教、考研、写毕业论文,教给他们的东西得够用。”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他用这种“以科研的态度备课”的坚持,传承了学校“教研并重”的传统,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了精心雕琢的作品。“一门课程平均需要二十多讲,一讲差不多对应两个课时。每一讲都得用心去做,要把学生可能的疑惑归纳成论题,然后考察、研究、解答,这样每讲大概都能形成一万来字的讲稿。”高老师笑道,周末对老师们来说往往才是“真正的工作日”,因为“课多的时候,整块时间会被切碎,只有周末才有大块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写论文”。所以课堂教学的背后,才是老师们永不停歇的修行。

初心不改,重任在肩

谈到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高老师谦逊地用郑板桥的诗句自喻:“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其实更多是知识的传递者,精神引路人是绝不敢当的。无论是对中小学教学状况等的了解,还是为人处世,我们很多方面都需要多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向学生学习。不过除了学业,我们比学生多的还有学习、工作中走过的各种弯路,通过教学、交流,可以让学生尽量避开这些弯道,比我们成长得更顺利些,走得更远些。这也是当年我的老师们努力为我们做过的。”

回顾自己选择教师职业的初心,高老师的目光变得柔和:“高中时我就明确的想走学术道路,大学期间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几位对我深远影响的老师,他们让我明白了学术路并不止是埋头做研究,而更要通过教书育人做一个尊重‘人’爱‘人’的学者。而读研之后导师和同门的言传身教,更让我坚定了这个理想,也让我懂得了怎样去努力成为这样的学者。”

说到自己的求学之路,高老师笑谈其中的“坎坷”,期间做过秘书、考过公务员、做过兼职编辑和撰稿人……丰富的社会经历让他更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重任:“咱们学校师范类专业的同学,未来很多会走向中小学甚至大学。我常跟他们说,无论是从事哪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首先都要有责任意识,不止要看学习成绩——面对教学,要始终心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面对学生,要始终认识到他们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教师,不止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高老师也十分注重毕业论文的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是一种训练。它可以不强求学术上有多少创新,但从形式规范、材料使用,到形成思路、行文撰写,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素养的体现。不仅如此,论文写作训练还能够锻炼思维:哪些该写,哪些不必写,考察的是对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判断能力;摘要、标题命名、引入、总结等,考察的是对自己优点的了解程度和表现能力;如何在事务繁杂的毕业季安排好写作进度,训练的则是规划组织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只是为了成绩,“有的同学认为毕业论文首要在“创新”,选题要宏大,不屑于做基础研究;有的人则认为论文就是为了毕业,所以敷衍了事。这两种极端其实都忽略了‘训练’的意义。”

采访尾声,高老师笑道:“教育的魅力就是,在一届届的学生中,总有很多同学能比我们当年做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可能能力上并不足以为人‘导师’,但只要用心教学,做一枝合格的‘老干’,帮助那些‘新竹’脱颖而出,那也可以算作‘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