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53期

明理 多思 善用

  三十多年对中医学的学习,总是感觉还有许多的中医典籍未读,还有许多中医学的知识没有把握,也有不少对中医学的期待,在激励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求证。这说明一点,那就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她有着许多非常迷人之处,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虽然不是一个名医,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体会到要学好中医应该注意把握三个环节,即“明理”、“多思”、“善用”。

    “明理”,即明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这是我们学习中医学的基础,也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关键。众所周知,“医有医理”,如五脏系统生理功能及特性,经络、气血阴阳、体质理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理论、诊法辨证理论及规律等;“药有药理”,包括药物的归经、性味功效等,如柴胡归肝胆经,苦辛微寒,善于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等。“方有方理”,包括君臣佐使及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等,如桂枝汤的配伍,桂枝与芍药,一散一收,生姜与大枣,一散一收,共奏和调营卫之功效。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研习中医的学生必须把握的。掌握这些理论,一则为深入学习中医学的原著,提升专业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则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三则可在实践过程中提供说理工具,给服务对象以合理解释,并且可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不然就是“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多思”,即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多动脑,多问为什么。中医学研究的是活体的人,活体人在生理上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并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自然界各种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患病的个体,其病变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要动态把握病情的各种变化,才是“治未病”的“上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思以悟道。从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背景,明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常思学习中医的方法;从正常与异常的比较,症、证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从药与药、方与方之间的比较,常思其理由何在。如药物中白术与苍术均归脾胃二经,均有健脾之功,但白术苦甘温,长于健脾益气,而苍术辛苦温则长于燥湿;方剂之中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就药味组成而言,六味地黄丸是在肾气丸基础上去桂、附,但前者长于滋养肝肾之阴,后者却是温补肾阳。从对患者不同体质的了解和分析,慎思其病机演变、处方用药的不同等,都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医学精髓内容的把握。

  “善用”,即在实践中准确、有效、灵活、巧妙的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以治病、养生,方能知常达变,得心应手。中医诊治疾病,极其重视的是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结果把握当前的证候本质以处方用药。但中医学同样也重视辨病和对症治疗(对症加减),合理地将三者结合于临床,才能准确有效的治疗疾病。如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方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但其随症加减不可忽视。如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等,即是常与变。古方之多,不可能尽收囊中,但常用之基本方及其变方,必须精读,而且要方证结合,不得有误。如四君子汤与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二陈汤与导痰汤、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等,也是常与变。许多慢性病变的治疗,中医学十分讲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处方用药的守与变,即在病情较为稳定,证候不变的情况下,应守方以治本,一旦病情有所变化,就必须动态把握,随证变化而改变治法方药,这也是对常与变的把握。因此,学即是为了用,用要讲究技巧。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肤浅体会,真心希望广大学子认真学懂中医,实践中医,代有人才出,更好地服务社会。(皮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