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766期

做最好的自己





  “一切财富名利都是暂时的,所以,我并不看重这些。我的终极目标是,想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就是那些能让后人受用的一些东西。”3月1日,现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先生走进江苏教育电视台《成长》栏目的演播大厅,与南京的学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200多名学生来到现场,听取来自“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
  李开复,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11岁赴美求学,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先后在苹果公司、SIG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他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19日,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人生的选择无处不在李开复先生首先提到有关选择的重要性。他以自身的经历谈起,5岁的他因为不喜欢幼儿园的蹦蹦跳跳和无所事事而选择提前读小学。11岁时,在父母的建议下独自赴美求学,在当时仍是一件大胆的事情。对此,他说:“人生的选择无处不在,只要你能把握住。”2005年,李开复先生又做了惊人的选择,就是从微软跳到Google。然而对于这样的选择他是慎重的,因为他看中了Google的人性化管理,对员工的信任以及给予员工的自由。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遇事迷茫,就是因为面对选择而无从选择。对于当代年轻人的现状,李开复说:“其实每个决定无论对错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关键在于决定之后不用太多考虑决定本身的对错,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上,而要把时间用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上。”这样一来,犹豫的时间少了,实干的时间多了,自然少了迷茫与惆怅。他在《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中总结说:“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那么,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有勇气、有胸怀、有智慧来面对人生的选择与挑战。
  寻找自己的兴趣,然后努力学习,高效执行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很困顿,不知如何才能走向成功。李开复先生坦言,他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也跟大多数同学一样。那个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也并不突出,喜欢玩游戏和打桥牌,玩游戏能把机器打爆,打牌更是打出了名堂。但是幸运的是,当他与计算机邂逅之后,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此全身心地投身于IT行业,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也许,当代的大学生很羡慕李开复先生所获得的荣誉,然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所在,自然也就有擅长的方面。正如李开复所说:“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件事情首先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而不能人云亦云地因为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也这样。要以终为始,把最终的结果作为一个起点去计划。”所以,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确定的目标。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对于李开复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他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开复说:“最大的学习和成长源于失败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话,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能直面失败和挫折的人却不多。当代的大学生有很好的创新意识,但当自身的创新思维被社会排挤或被否定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场,李开复讲述了给他印象深刻的一次失败经历。那是在1998年,他自认为做成了一个很酷的技术,却忽略了这个技术的实用价值,这个技术的失败直接导致了100多人的失业。这次失败使李开复深刻地反思,曾经一味追求创新的他终于明白了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才更为重要。正是这次失败,让他的目光放得更远,更看重了实用。所以说,面对挫折,不要畏缩,因为它会让你学会更多。做最好的自己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往往因为压力过大而丧失信心,就现状,李开复先生倡导“做最好的自己”。他解释道:“人与人本身就是有差距的,一味地同别人比较会使自己处于劣势。重要的还是要首先认清自己,确立好目标,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因为只有你喜欢它,你才能乐于探索它,进而发挥自己的特长,离成功也就越进一步,这样才能把自己做的更好。”
  最后,李开复回答了在场学生的提问。他对中西教育体系的不同以及内在联系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他说:“大一大二的学生应该多方面地涉猎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大三大四的同学应该积极地做好职业规划。”现场的一位同学让李开复推荐一本书给我们当代大学生,他推荐了《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高效学习工作的方法。 (学生记者 孙领 刘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