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672期

我校5年建设百余门本科精品课


  本报讯 (记者 顾淑霞)2006年12月27日,经过严格的评选、公示等程序,我校正式公布了首批清华大学精品课程,105门本科课程榜上有名。不久前,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评选办法》也经过我校校务会审议通过,开始正式实施。负责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段远源教授表示,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是我校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思路。
  此次获得首批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105门本科课程,类型涉及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素质课、实践类课程等,覆盖本科培养方案的多个方面。段远源表示,此次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的出台和精品课荣誉称号的授予,对于促进我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我校历来重视课程建设。早在1986年,学校就出台了 《清华大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与一类课程评选的决定》。到2000年的15年间,共建成了45门校级一类课程,这些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我校第20次和21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和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后,根据学校“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研究型教学理念,我校于2001年整合了课程资源,借鉴从前一类课建设的经验,由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共同出台了 《清华大学关于设立并实施 “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建设 “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在 “十五”期间先后确立了116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门数约200门。段远源说:“这116项课程建设项目中,以工科为例,所涵盖的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共有79个学分,专业基础课已占到要求学分的50%。如果这些课程都能建成精品课程,那么工科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学习的精品课程学分将占到其应修总学分的70%左右。”
  5年来,我校精品课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分别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评选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评选,迄今为止,我校已有42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58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共涉及课程门数65门,分布在校内26个院系和教学单位。据了解,这65门课程中有60门是学校已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
  段远源表示,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是清华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思路。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已入选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程的比例很高。如培养方案中必修的人文社科公共课中,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均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两课”建设也取得了突出成绩,5门课程全部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4门同时入选国家精品课程。而微积分、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几何与代数等重要的基础课也入选国家或北京市精品课程。
  在校级精品课的建设和评选中,对课程定位、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队伍以及人员派出与教学智力资源引进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段远源同时强调,精品课程的评价更强调课程的不同特点,“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让所有课程都执行一个标准,而要从学生受益的视角和课程本身的特色出发,做到百花齐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本次校级精品课程评选中,对已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的课程,经认定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对于 “985”一期的在建精品课程,根据课程建设程度,按照学科大类进行了验收,对通过验收并达到评选标准的优秀在建精品课程,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
(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