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生命
高尔基说:人的生命只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腐烂”(‘гниеие’),另一种是“燃烧”(‘горение’)。一切懦夫和懒汉,他们选择的是 “腐烂”,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而凡有理想、有抱负、有人生目标的人,他们选择的则是“燃烧”,燃烧生命。
一个人退休了,只能说明他人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踏上人生第二旅程。至少他还有三分之一的生命路程要走,生命还要继续燃烧。那么,退休近十年来,我是怎样走过的呢?
燃烧生命:延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燃烧生命,我以为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超越。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做什么工作,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全部的投入,不应该存在任何“客串”心理。人是不能停顿的。老,也不是停顿的理由,谁也不能预知人生道路究竟有多长,因此活一天就得跑一天,不求留下足迹,但求尽心竭力。我正是这样理解人生的,所以对我而言,人进入老年,并不只意味着所谓的颐养天年,仍可以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我把退休看成是我整个学术生涯的一种继续。因为退休后人自由了,反而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996年我从莫斯科大学讲学归来,没有带回多少物质上的财富,只带回来一大箱子书——这可是我金不换的精神财富。而一回来正赶上“一刀切”退休,于是我高兴地退了下来,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却欣然地带着这一大箱子书走进了我的书斋潜下心来,著书立说。退休前,因教学繁冗,还有许多社会工作(如市政协委员、市民盟常委等),真是羁旅频仍,无暇顾及著述;退休后,我拥有了大块儿的时间,拥有了大片的宁静,这是著书立说极好的时机。我发奋潜思,甘于落寞,用了9年的时间,陆续完成了6部著作:《语言与翻译新论》(1997年)、《汉英俄外经外贸词典》(1998年,主编)、《简明俄汉翻译教程》(1999年)、《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2004年)、《现代汉俄大词典》(外研社出版社,副主编)等。在数量上,可能只占退休前出版的三分之一,而就学术水平和在翻译界的影响而言,却远远超过了退休前的著作。如《语言与翻译新论》和《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分别作为全国许多外语翻译方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必读参考书。在别人看来,也许认为我这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是的,我认为,人生必须带点压力,有点负重,这样,人生才是健康踏实的,才有意义。这是我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燃烧生命:完成心灵的旅行
一个人要珍惜晚年的退休生命。退休有一个好处:远离了人际关系和名利场上那些无穷尽的侵扰,无功名、荣誉的烦恼,心胸开朗,胸襟豁达,心情闲适。这样,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自己的读书时间。
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旅行,它会带给人良好的心境,人们常说,“好书如圣药”。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过:“读书有味身忘老”。我喜欢读书,早就渴望有一天能够广泛系统地集中多读一些自己专业以外所喜爱的书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至理名言:“知识是为老年人准备的最好食粮。”说得何等的好啊!我做到了,而且正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把更多的时光寄托于读书上,托付给“高尚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了。我注重选择那些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品味高雅的书,有些我要反复地读,读出见解,读出趣味,读出灵性,读出真理,悟出精彩的人生。亚里士多德还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书有味身忘老”啊。
读万卷书,常常伴随着行万里路。
读书是一种心灵旅行,而享受大自然是另一种心灵的旅行,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灵魂的放飞”。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诗中说:“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我们生活在都市里,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近大自然,日久,难免心中浮尘掩却了灵明之光;人在一地工作生活久了,或因工作与身份之故,或受生活所累,总感到身心疲惫……也常想走出去,求取身心的放松和解脱,由解脱而飘逸而潇洒。走进大自然,去尽情享受它的恩赐,慢慢体会宇宙间的奥秘,捕捉天地间的灵感,扩大心境,开拓眼界,求取娱目欢心,使人性获得一次释放。诚如《庄子》中说:“山林原野,使人欣欣然而乐。”从哲学意义上讲,出游,就是一种“灵魂的放飞”,就像“灵魂如喷泉”(尼采语)之尽情喷洒,使心境达到酣畅至极的境界,这是健康积极、催人向上、令人愉悦的“情性观”。所有这些,正是在我退休之后,方能彻底实现。岂不“欣欣然而乐哉”。
新世纪初,我两次赴美探亲,完成了一次文学之旅。游览了美国众多名城,写了数十篇游记散文。这些游记如前所述,“或咏山河之丽,或歌人情之美,或述风俗,或记方物,寻幽探胜吊古伤怀,把自然、社会和人交织在一起,将自己的所思所念所感所怀,用文学的笔触,历史的视野,文化的精神,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这段人生难忘的心路历程。”最后与俄罗斯之旅散文合编成一本游记散文集《路漫漫》,这也算是我“燃烧生命”的一段记录吧。
人常说,“年少无愁,青春无悔,中年无恨,老年无憾。”这或许是人生最大的希冀。我正朝着这个目标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燃烧生命:甘做“人梯”和“铺路石子”
退休后不久,我的《语言与翻译新论》出版,和1995年出版的《文化翻译学》这两部书,被我国著名俄国文学批评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宁先生推为他的博士生必读参考书。此后,我被列入该校“专家库”,作为该博士点的博士学位论文审阅人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2004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被他们推荐为重要参考书。
我给博士生、硕士生讲做学问的甘苦,讲“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我永远记住傅雷的一句名言:“人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人接受了太阳的光和热,就应当把它传给别人。”我就是这样尽其所能,做好“人梯”和“铺路石子”。在领略人生的漫长岁月中,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作家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短暂的彗星一闪,空留回忆不如最后丰盈的收成。慢慢的走,稳稳的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不偏离业已抉择的人生目标,总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是那走得最远的人。”
(本文作者为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