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张晓风的文字,是中学时代一瞥偶得的震撼——《春之怀古》,对一个“春”字竟然作了那般洋洋洒洒的注解,且用笔之气势仿似万古洪荒之前她亲历了如哨音般的“春”字的初生。
我把整篇的《春之怀古》用我最工整的笔迹和最虔诚的姿势誊写在日记本上。我实在是被她唯美而不露痕迹的想象折服了,仿佛中觉得这个惊为天人的女子用一种精致而自在的方式织出了世间绝无的羽衣。
在我艰难的高三岁月里,曾经在语文课的个人三分钟环节里给同学应景评了她朗读的文章,那篇是张晓风的《玉想》,当时浮躁而迷乱的心因她一句“木石世界的深情”而感受到片刻的清凉与安定。
我想,就像她所珍惜的与佩玉的缘分一样,写的人与读的人应该也有种叫缘分的东西所牵连着吧。虽我与她素未谋面,而几次的邂逅让我相信了与她的文字注定的缘分。
晓风,总让人想起残月。不知道是否是这一句词的无意捉弄,上帝给了她颠沛的人生初旅。八岁赴台从此割断了她与童年中故园庭院的联系。我无法探求幼年的晓风是否有黛眉碧眼的万里江山入梦,而几十年后的你——晓风,用生花妙笔抒写出的字句里却有浓得化不开的故土情结。我感动于几十年后的你踏上丛山古柏的黄帝陵,与千年来美丽依旧的曲山折水的那一刻重逢,因为听到你说这是我的江山,千年来互为知己的江山,听到你说处处逢故旧,步步逢旧识。
我以为,离开了安身立命的故土家园,就如失了土壤的花朵,是无法长久地坚强的。然而我错了,千年的诗词章句给了你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的最好契机。而一部《论语》,一本《圣经》,给了你执着与坚毅的爱,给了你无私而绵远的同情。你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可以接纳历史,就可以义无返顾地拥抱这荒凉的城市。于是,即便生命有了一个不算美好的开始,你依然在略显低靡的初篇之后奏出了恢弘而华美的音符。你穿越了这个世界的满目创痍,寻找黑暗中隐隐闪烁着的可贵光明。你珍惜玉肆里与一块微瑕玛瑙的相遇,为奇异角落里竟自开放成馥郁的白色香河的复瓣栀子而停留,甚至给那棵开满轻扬上举的粉色流苏的花树另起了一个古朴而美丽的名字——诗经。你相信草木世界自有一份深情大义非人所能体察,相信人间之爱在最醇美的时候可以跨越生死。这个世界因你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而蒙上一层暖人的色彩,那么可亲。
纵使生命的契约随时终止,你也定比这芸芸众生多一份坦荡与从容吧,因为你无时无刻不在用心去温暖冰冷荒芜的人间。想及自己,虽与你有相同的信仰,何时因这山水草木而动容,何时为这短促而可贵的生命而感激而流泪?
让我靠近你吧。靠近你那霜雪之贞,太阳之热的字字珠玑,靠近你深藏了岁月里点滴深情的美丽心情。它如一举迎风独立的水莲,在每个夏日炎炎中溢出丝缕透明的清香。给我个机会,让我在某个夏日清晨,整妆敛容,立于清池之上,将那迎面的晓风拥入怀中,我收获的,将是满袖的清香。(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