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4期

书法艺术浅议


  就书法而言,究其技法,追踪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认知和渴求,反映和寄托着人们的情怀。经过先人千百年来对线条之美的感情与锤炼,书法已形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书法已是中华民族表达生命活动和思想感情独特的方式,其艺术内涵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书法艺术是建立在人们文化素养,艺术功底与艺术感受基础之上的。“书法艺术既是高深的艺术,又是大众的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发展个性,又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欣赏。如若一味追求怪异而丢弃传统,失去读者和观众,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法家李岩语)这是书法艺术应遵循的基本规则。书法艺术本身品位很高,不继承不会有前进,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失去传统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一味的创新,难免走上怪异的歪道。正如当代书法名家蒋维崧所言:“字不是写出来的。光字不行,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书法就难以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更谈不上流传后世。”学古人而不拘泥,创新法而继承传统,方可走出一条有独自感悟的书法艺术之路。
  书法艺术表现在真、草、隶、篆、行诸体上,各体有各体的艺术特点,各派各家有各自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且又相互融会。如东汉时的名家张芝精于草体,曹魏时的钟繇专攻于隶书,其造诣均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境界。而晋朝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在学习张、钟的基础上,博采众体,集取众长,加以革新,创出一代丰神俊逸之书风,其行书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人赞誉为“书家宗祖”,“书圣”,称道逾千载而不衰。唯一流传至今的墨迹 《妹至》帖,17字拍价2400万元,一字价值超百万,视为国宝。唐代的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独辟新径,遂成颜体。柳公权则以“瘦筋露骨”自矜,而成柳体。宋代人改唐楷而接晋行,创出“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就草体而言,尤其是狂草,看似胡乱涂鸦,其实它是建立于诸体根基之上的潇洒之体。正如当代狂草艺术家范润华所言:“作狂,无楷不工稳,无篆不圆劲,无隶不淳厚,无草不流畅,无行难辨识。盖狂稼于诸体之上也。”又言:“作狂,须胆大于法,气大于技,情大于书,否则得僵蛇冻蝇耳。”道出了狂草艺术的真谛所在。唐代以“狂颠”著称的怀素,就是在师从张芝、张旭,学交颜真卿、李白的基础上创出个人的风格,他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神采动人,以狂草名世。
  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几千年来层出不穷的书法作品,卷帙浩繁,有如烟海,但经得起时间洗礼而流传下来的不世之作却如凤毛麟角,究其根由,是艺术水平所决定的。虽是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运用得当,工于秘奥,旁通画点,博究至理,鎔铸诸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若行若藏,合情调于纸上,穷变态于毫端。如此,方显达其艺术魅力,方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能流传后世而强劲,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添加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