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207期

“一生只做一件事”
———访全国三八红旗手、我校材料学院副研究员陈惠芳

■宣传部 李凌燕

  在07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讲述身边的师德小故事活动中,不少人记住了陈惠芳这个名字,记住了东华大学这位午夜翻墙的女教师。长期投身于碳纤维事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挤坐长途汽车往返于原松江纱布厂和市区之间,到挺着大肚子坚持工作于生产第一线,到为了做测试午夜翻墙直至摔成骨折……回忆起这些辛苦往事,笔者看到的却是陈惠芳满脸的笑,笑容中自有一份女性难得的豪爽与率直。而谈及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一荣誉,她又露出少有的腼腆,忙不迭地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工作、尽了该尽的责任,腼腆中包含的是一份对荣誉的淡然。
  确实,近年来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四届巾帼创新提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松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陈惠芳,对于荣誉,似乎已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唯有谈起钟爱的碳纤维事业,她才显得异常活跃,爽朗的笑声响彻了堆满各种机器设备和纤维材料的办公室。
  
碳纤维:毕生的事业

  陈惠芳笑着说,“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碳纤维”。从82年毕业留校工作时起,陈惠芳就开始在碳纤维领域里摸爬打滚,尤其是进入潘鼎教授负责的碳纤维课题组、参与高纯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研制工作以来,她更是执著于碳纤维事业,曾先后参与完成国防科工委重大军工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863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目前作为技术骨干还参与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分项1项,承担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分项1项。01、02、03年她作为第二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以说,是碳纤维成就了陈惠芳。
  碳纤维,也让陈惠芳付出很多。担任碳纤维工艺组组长的她,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工艺条件的摸索、工艺参数的制定,还是实施批量生产、成品检测,都是尽心尽职、毫不懈怠。她与工艺组全体同志夜以继日扑在科研试验第一线,不分昼夜、不论寒暑,才得以攻克碳纤维僵丝、断丝、毛丝、纯度、排焦、张力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满足了洲际导弹弹头防热层的性能要求,完成了国家任务。
  目前,陈惠芳又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制工作当中,负责原丝的纺丝成形工作。据悉,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是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如战略导弹、卫星、航天飞行器、战机及隐形武器最主要和急需的关键材料,同时在民航客机、清洁能源、石油工业、海洋开发、交通运输、土木建筑及体育用品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项目研究成功后,将大大改善我国目前高性能碳纤维的现状,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难得的是那一份倔强”

  谈及陈惠芳,碳纤维组负责人潘鼎教授最大的感受是她对工作的执著和倔强。“工作要做就要做好”,“哪怕有再大的困难,也笑着迎难而上”———这就是陈惠芳。潘鼎教授还表示,工作中陈惠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什么事交给她特别放心”。同事蔡老师对陈惠芳的评价则是“快人快语、敢说敢做”,对于工作,她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她的率直敢言为提高生产质量、理顺管理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的确,是那一份倔强和敢说敢做的精神使陈惠芳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碳纤维组坚持了下来。92年,身怀六甲的陈惠芳与碳纤维课题组的同事一起来到了远在松江的粘胶基碳纤维生产基地。当时,松江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为了及时掌握试验一手资料,加快研究进度,她们经常住在车间,楼下是生产线,楼上就是休息室。孩子生下不久,她就将孩子交给了婆婆,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似乎与奶奶更亲,谈起这些,平日里大大咧咧的陈惠芳还是流露出愧疚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不是因为内心有了一份信念,有了“为了一生的事业,不言放弃”的决心,恐怕陈惠芳是很难一头扎进碳纤维事业中对其他不管不顾的。

  “授学生以渔”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这正是陈惠芳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她说,“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不要什么都事先告诉他,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具有创新精神”。学生们也感动于老师从不高高在上提要求,对于课题的设想,陈老师总会让学生先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使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也会采取商量的口吻向学生提出,使学生没有太大的压力,轻松
  愉快地投入课题研究当中。有
  时学生所做的试验出错,陈老
  师也不会指责,而是与学生一
  起分析原因,鼓励学生理清思
  路重新做,因而学生提高起来
  也就特别快。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并不代表陈惠芳对学生不闻不问。虽然由于生产线需要经常在延安路校区,与远在松江的学生交流起来不方便,陈惠芳还是会每周抽时间前往松江看一看,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试验进展情况。当学生找不到方向感到迷茫时,陈老师总会来到学生身边,给学生提思路谈想法,鼓励学生尝试着去做。王二珂同学本科就读的是染整专业,一开始对于纺丝一窍不通,陈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使他很快熟悉了试验流程。学生在试验中碰到困难,陈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次试验中,学生需要DMSO做凝固液,陈老师就特地从延安路为学生提了两大桶送到了松江。
  谈起与导师相处的这些点点滴滴,学生们至今仍感动不已。特别是07年元旦前夕的一次,赵旭晨同学请老师帮忙查找一批文献,当时陈老师的女儿生病住院,为了照顾女儿,陈老师深夜才回到家,但疲惫中还是不忘把资料发给了学生。
  “全国三八红旗手,我们的老师无愧于这样的荣誉”,从学生对陈惠芳的普遍评价中,笔者再一次领略到“师者光辉,感动岁月”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