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46期

我们喜爱打门球

    我校东蒙区球场上有三个亮丽的景点:一个是足球场上一群青年学生急速地奔跑着,他们生龙活虎;一个是篮球场上,年青人在腾跃,如同海底蛟龙;第三个景点则有点不同,他们没有年轻人那样矫健的身体,那样充沛的精力,有的是慢条斯理,但他们并不乏生气、活力。那就是门球场上离退休职工门球队的队员们。
    我校离退休职工门球队成立较早,距今约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那时参加的主要是离休的同志,规模比较小。人少却兵精将强,在历次省、市、区举行的门球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星沙众多的门球队伍中还是一支有影响的队伍。
    我参加离退休职工门球队的时间比较晚。记得2005年下半年的一天,我路过门球场,在球场铁栏杆外观望了一下,这时离退休处处长陈喜荣和其他几位同志向我打招呼:“老杨,参加打门球吧!”当时,我只是微微笑了一下。他们进一步向我介绍:“老同志参加打门球,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学校离休的同志,年纪渐渐老了,需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队伍……”。他们七嘴八舌地讲着,我还是笑着,这时他们的宣传成功了。
    说实在的,我以前对门球一窍不通,也没有什么兴趣,有时路过球场看都不看一眼,认为一根杆子打一个小小的塑料球进门,实在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这批退休职工参加门球队,开始还蛮认真的,成立了门球协会,草拟了门球协会章程。下面组成了几个队,选举了协会、门球队的负责人,还请老队员、离休老同志夏晓专门给我们讲授门球知识和技术。听了讲授后,茅塞顿开,心想简单的门球,居然也有这么多深奥的套路,诸如“顾全大局”、“全面观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都用上了。说实在的,从开始到现在我和我们队的每个队员都是认真的,但开始打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球,就是进不了门,在很短的距离内就是打不中,当然更谈不上打擦边球、带球、远距离球等更高的技术以及高智能的打球意识了。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熟能生巧”。我们这些新队员坚持虚心学,刻苦练,门球场上终于爆发一阵阵赞扬声来了:“×××是个神枪手”、“×××打球的水平可进入省队、国家队了”。可是,朋友,你不知道他们是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辛啊!女队长曹莉莉家住校外,不管寒冬酷暑,总是骑车来到学校和陈月明老师一道到门球场把计分牌、记时钟挂好,接着下来就刻苦练习球技。陈月明老师还不辞辛苦的担任门球教练。何忠同志身材高大结实,担任门球协会副会长,场上重体力活少不了他,每天打完球后,还抢着做收场扫尾工作。想方设法把门球场休息的地方搞得舒舒服服的。门球协会会长傅新道,上届协会选负责人选上了他,这次改选他执意辞掉,就因为他工作认真负责,协会工作协调得好,取得了成绩,大家还是把他选上。他开始对门球知识、技术不太熟悉,现在可说理论和实践都不可小看了。离休干部宋歧山和退休干部杨丽云两位同志是大家公认比较谦和、球艺又高的老队员,他们平日除认真打好门球外,还诚恳热心地指导其他新队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红军、原我校党委书记冯国英同志,现已90高龄,仍像过去红军战士一样,同六七十岁的同志驰骋在球场上,他打球时意识清晰,腰板硬朗,球艺也高,人们都夸赞他是一位老英雄。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例,我们队还有很多,比比皆是。
    我和其他门球队员一样,由对门球不甚了解到今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进一步热爱门球了。可以这么说,我一天不打门球就感到不舒服,感到缺少点什么。我热爱门球,我的门球技术也有点进步。我要和其他门球队员一道,努力做到离退老同志嘱托的那样,保持过去光荣传统,把中医药大学离退休职工门球队提高到更高水平。
(杨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