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49期

童年印象

  那天下午到砂子塘小学帮同事去接小孩,意外看见不显眼的一隅有一位老者正叫卖着搅糖稀。粘稠的糖稀在他那薄铝勺的搅动下愈发显得油亮油亮的,我看得出神,而同事的孩子却嚷嚷着要走。是啊,在现如今的孩子们眼中,“搅糖稀”这种制作粗陋、口味单一的零食又怎能和那些包装精致、鲜亮可口的糖果相提并论呢?在二十年前,它却是我眼中一款不折不扣的美味。时隔二十年,再次看见它,就像冲洗相片时的显影液,让童年的印象由点及面,由模糊到清晰,一一浮现:
  爸爸妈妈都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这就注定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腾不出多余的手脚带我。从一岁开始到上幼儿园前,是妈妈每月出十块钱请邻居家的娭毑在白天上班时间内帮忙照看我。傍晚下班后,爸爸负责买菜做饭,妈妈要么给我洗澡,要么教我背诗;晚饭后,妈妈留在家里做家务,爸爸则牵着我出去遛弯。美其名曰“遛弯”,其实是爸爸“偷着乐”。他总是先带我去买一毛钱酸梅粉,或二两灯芯糕,拿好吃的封住我的嘴,然后搬个小板凳让我老老实实地坐在一边。他呢,不是和别人围着“楚河汉界”拼个昏天黑地,就是在某个厂区灯火通明的的篮球场上或露天乒乓球台上挥汗如雨。每每妈妈说爸爸是只“花脚猫”,拦着爸爸不准他出去的时候,爸爸就总打着我要出去玩的幌子,我则奔着有好吃的乖乖跟着爸爸,这一招屡试不爽。直到现在,老爸还不无得意地说:“咱家圆圆可是个鬼精灵,打小就知道跟我‘唱双簧’!”
  计划经济时代,粮、油、肉、糖都是按月按量凭票供应;实在量不够的话,就得去买“议价品”。爸爸上大学,只发一半工资,什么粮票肉票也是对半开。家里剩下一点可怜的肉票,偶尔还得攒下来,这样妈妈就能做出一盘大蒜辣椒炒肉,装上满满一搪瓷缸子,托人捎给爸爸。小时候,还真的很嫉妒爸爸。今天回想起来,才懂得那只搪瓷缸子里装的不仅仅是美味,更装着一份朴素无言的关爱与体贴。爸爸每个月就花着10块钱学员津贴,除了买点书,总不忘回岳阳探亲时给我这只馋猫买上两斤九如斋的桃酥和萨其马。
  父辈们有父辈们的童年,我们有我们的童年,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他们的童年。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独一无二,无法复制。因此,它才显得愈加珍贵。今天,当可爱的童年变成脑海中一幅幅遥远而深刻、温暖而亲切的印象画时,我不知不觉懂得了怀念,学会了珍惜。在喧嚣忙碌的日子里,偶尔伫足———回望童年往事,一定会让心灵少一分虚伪、浮华、焦躁,多一分真实、质朴、快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