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20期
潺潺的湘水绵绵的愁
《边城》如同一曲悠悠的歌,一曲没有起点,没有高潮,也没有终结的歌。绵延千里的湘水在山野间昼夜流淌不息,幽幽凝望着生命的纯粹与本真。
多少次,读完最后那一页,然后合上书,苦苦的,瑟瑟的余韵依然久久地流动在空气中。也许,《边城》只是一缕韵味,它没有沸腾你的血液,却让你的筋骨隐隐疼痛,夹杂着丝丝寒冷,丝丝遗憾。《边城》并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情节,沈从文只是平静地讲述着,情感浓烈处,依然只是淡淡的,隐隐的笔触。当天保在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死去时,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情感的洪流奔泻而出,汪洋恣肆,然而沈从文却是那样出奇冷静地三言两语,便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悄然陨落。这,抑或是笔端的功力,抑或是心境的功力。即便是丧子之痛正啃噬整颗心的船总顺顺,作者也只是写道“样子沉沉的,这豪爽正直的中年人,正似乎为不幸打倒,努力想挣扎爬起的神气”,于是,读者便不再敢流泻自己的情感,生怕破坏了作者营造出的那淡淡的,隐隐的意境。
翠翠第一次为傩送所心动的心情,作者描写的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这个天真善良,温柔恬静,被大自然赋予了清明如水晶般眸子的少女,在情窦初开之时是如此的惶惑,这如水般清澈纯净的爱情亦流淌着淡淡的芳香,淡淡的纷乱。它没有炙热,没有燃烧,却依然充满了无可取代的,属于爱情的,青涩草莓般的余韵,浸透着惴惴不安,却又熠熠动人的力量。的确,“这不是人生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一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的一点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的事情上驰骋。”沈从文是如此地疼爱着她笔下的翠翠,边城明净的底色中,这个女孩透彻纯明的人性光华是如此这般娇艳欲滴。“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的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糊涂一点罢了。”他们便是湘西人,他们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秀丽,安宁,纯朴,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斜风细雨,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没辜负日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这便是湘西人,活得纯粹,活得真实,活得浑厚,如土般清新的气息,如土般朴拙的敦实。
湘水潺潺地流着,不是终结的终结如期而至。只是,这样的终结令人惆怅却不曾熄灭生活的热情。“到了冬天,那个已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光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读者的情绪始终因作者的平静笔触而拼命压抑,末了,积蓄了太多无法承载的情感终于随这一句而决堤。这一句一改往时的平静,先前赋予读者的沉稳之心在此刻与这奔涌而至的辛酸和深沉的悲哀形成了无可奈何的鲜明对比,冰河下的波澜壮阔已无法再被藏匿,于是,读者终于得以宣泄心中沉郁已久的愁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继续演绎,翠翠和傩送的命运在读者遗憾,哀鸣而又渴求的复杂心情中随着那湘西的水幽幽地流向前方……《边城》是无色纯明的,它的生命是如此自然而纯粹,它的哀愁是如此本源而又绵绵不绝,它的气息是如此清新而澄澈。《边城》又是色彩斑斓的,一条绵延千里的湘水,串连着一个个宝石般璀璨的瞬间,每一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沁人心脾的芬芳。《边城》是万籁俱静的,日益沧桑的夕阳映照着这片地老天荒,灵气飘逸的乐土,跳跃的音符也小心翼翼地凝固,唯恐惊扰了这人间仙境。《边城》又是悦耳动人的,它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状态成为一种诱人的节奏,通过长长的时间,遥遥的空间,流动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它的旋律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潺潺的湘水,流波逝水中裹挟着一切,辽远深长,绵绵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