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河南科技大学报》 - 第117期

新农村变化说不完





  说起农村的变化和新农村的建设,已退休的李文娜老师和谭秀远老师等人感慨万千:现在的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过去我们心目中的农村!这些感受源于今年10月,我校离退休老师一行11人,在荥阳市刘沟村和郑州市上街区观沟村的所见所闻。那里,正是我校校友、原荥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俊兰和原上街区妇联会主席任秀珍等工作的地方。
  这里比你们城里好多了走进刘沟村,老教师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柏油铺就的马路笔直宽敞,路灯照亮夜路,公共厕所干净卫生。村边,公园里有健身活动场所,健身器材应有尽有。马路两旁是一排排两层小楼,肖俊兰介绍说,这些小楼都是由村民盖底层,由政府出资建第二层。盖座洋楼对本村村民来说不算什么,他们村每户每年仅销售石榴就有八、九万元钱的收入。
  晚上,老师们住在了观沟村。接待李文娜老师的是和她年纪相仿的老大娘。聊天的时候,老大娘亲切地邀请:“来俺们这儿住吧,这里比你们城里好多了!”
  观沟村现有居民325户,在新农村建设一期改造中,共有162户进行了包含改院、改厕、改厨的 “三改”,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现有62户已经用上沼气池,每户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1000元左右。二期改造正在施行,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建成后,生产的沼气可供给全村。此外,村里还建了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孩子上学车接车送;豆腐、青菜、油条等以前要到镇上买的东西,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
  “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山还是那座山,变绿了;河还是那条河,架桥了;爹还是那个爹,年轻了;娘还是那个娘,漂亮了。”听着村民自编的新民谣,感受着农民发自内心的幸福心声,老师们禁不住感叹:党的政策改变了农民生活,新农村建设确实落到了实处!
  新农村的福利和专业合作社在刘沟村,村里老人的一年福利是七、八千元,足够老人在农村的开销。村里每年还组织两次旅游,像北京、广州和深圳这些大城市村里老人都已去过,今年国庆节还出国去了趟越南。农村的福利好了,政策宽了,以前搬出去的人还想从城市搬回来。可村里村民组规定:回来的村民必须先交6万块钱,并且以后的福利减半。这让以前搬出去的人后悔不已,而村民们心中则乐开了花。
  郑州市上街区对其所辖峡窝镇实施了 “近郊村城市化,远郊村工业化,贫困村村民搬出去,土地用作旅游开发、高新农业推广”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当地农民都富了起来。
  如今,在农村建起了许多由村民自主组建的“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像后王村的“无公害小麦生产合作社”、刘沟村的“石榴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社 由村民 自愿加入,统一 购买生 产资料、统一预防、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和统一打出品牌,并称“五统”。由新型合作社生产的粮食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因其无公害受到市民的欢迎。这样的绿色农产品即使比一般的蔬菜粮食贵上一两毛钱,也会被抢购一空。
  中牟县姚家乡西春岗村草莓合作社由5户组成,每户一个大棚,每户每年可收入15万元。草莓品种由省农科院供应,农业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并进行长期指导。这种带有玫瑰香味的草莓一上市便受到了顾客的热烈欢迎。任秀兰说,我们家就是用这种草莓待客的!扎根农村大有可为“在郑州、荥阳一带我校的毕业生很多,大学生扎根农村大有可为。”肖俊兰说。肖俊兰是我校拖拉机6408班学生。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农机局,后来,又被下放到农村基层。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农民,因为踏实勤恳很快得到提拔。就像她自己说的,“干得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儿。”退休后,她还闲不住,进社区讲课,给农民办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她受邀将参加明年举行的“中原创业女性座谈会”。任秀珍是我校农机7303班学生,也在基层做出了一番事业。
  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两位校友建议:其实,农村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发挥大学生的才华,有更丰富的资源可以开发。只要肯干,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关键看我们是否已经转变就业观念,是否已经准备好———扎根农村,服务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