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393期

我 们 的 心 愿


  读书人以读书为业。谈到新年心愿,就从读书说起吧。
  厚厚的一摞《史记》放在书架上已经好些日子了,一直没好好读。一方面是古文知识欠缺,看到那些繁体竖排的字字句句,加上裴骃、司马贞和张守节的注解,心生畏惧之感。另一方面,每天忙忙碌碌,偶尔抽出一本翻上几页,还没等沉下心来,又有琐事耽搁,这一搁,往往就是数周。和《史记》结缘缘于附中的老校长高振国老先生,得知我读经济,老先生就推荐我看《史记》,并点名《货殖列传》一章———该篇章被称为中国的《资本论》。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书中的言论简直可以说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之先声。从那时起,《史记》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老先生“不知古,焉知今”的教诲也时时响在耳边。通读《史记》可算作2008年的第一个心愿吧。
  较之于《史记》记录的历史图景,萨缪·鲍尔斯(SamuelBowles)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试图追求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看全书,光是目录已经足够吸引人了,“社会交往与制度设计”、“自发秩序:经济生活的自组织”、“交换:契约、规范与权力”、“制度演化和个体演化”……所谓一见钟情便是这种感觉———我相信这是一本能回答我很多疑问的书。鲍尔斯运用了大量的数理模型(尤其是演化博弈模型)来“重现”现实社会,作为对读者“花费脑力”的“补偿”,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文史哲经典著作,使得这本严肃的经济学教科书具备了一种富于理性的美感。戴上鲍尔斯提供的“眼镜”,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变迁过程,可算作我的第二个心愿。
  感谢导师的教诲,让我明白读书与体验不可偏废。按照汪丁丁的说法,知识过程和人生体悟交织在一起。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体验则为思与学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从这一点来讲,我希望有机会去江村一趟,甚至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看看费孝通先生笔下的这个“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小村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我而言,走访江村除了对照书本观其变化,更多的是学习费老那种抽丝剥茧、踏踏实实调查研究的劲头,学着从费老(以及其他学者)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变化。
  既然心愿从读史开始,那就以另一种读史方式结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文本是一方面,而器物则是更加直观的另一方面。记得第一次去省博物馆,刚进楚文化展厅,一种拙朴的美扑面而来,就连历史白痴的我,面对一件件艺术精品,也不由得生出今不如古的慨叹。在楚地,为楚人,借着文本与器物,我希望对楚文化的脉络能有更多的认识。
  子曾经曰: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容我恬不知耻的篡改为“二十有五有志于学”———因为我并不确定这会是我终其一生所钟爱的事业,但在目前,这的确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情。不过这也没有多大关系,未来不正在向现在次第展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