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沈阳师范大学报》 - 第9期

我校学者研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毛恐龙———我校课题组在鸟类研究中取得国际性重大突破







  本报讯 (通讯员 刘森)9月25日下午16时,我校举行了科研成果报告会,向全校师生和各媒体朋友报告了10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将发表我校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huxleyi)的新发现。党委书记于文明出席并致欢迎辞,副校长张辉主持会议,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孙革教授介绍了近鸟龙的背景情况,文章第一作者胡东宇教授详细介绍了近鸟龙研究的情况和科学意义。
  该化石发现于我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的侏罗纪髫髻山组,距今约1.6亿年,较之以往在“热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约2000-3000万年,较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鸟类要早约几百万年至1000万年。本次新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
  本次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恐龙演化曾经过“四翼阶段”的假说,并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新假说。此研究成果代表着鸟类起源研究的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该研究是对以往有关“近鸟龙”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并在地质时代和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等理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我校胡东宇等此次新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标本,比该种的正型标本更完整、并提供了更多信息。新发现的化石在其近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飞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灭绝物种中尚无报道。新化石的发现进一步缩短了初鸟类、伤齿龙类和驰龙类(恐爪龙类的另一个枝系)之间的形态差距。
  我校古生物研究所建立于2005年,是辽宁省唯一的专业古生物研究机构。为适应形势的要求,“跨越式”地组建高水平科研队伍,我校一方面从国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国内在古生物学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专家加盟。目前已引进了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古鸟类学家侯连海以及青年恐龙学家徐星等投身于研究所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在诸多著名古生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先后在爬行动物、鸟类进化和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有关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
  本次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新成果就是由我校青年鸟类学家胡东宇教授主持完成的。参加本次研究小组的成员还包括我校特聘教授、我国著名古鸟类学家侯连海、著名恐龙学家徐星以及著名生物地层学家张立君等。
  《自然》杂志是国际上最权威、最具影响的两种自然科学杂志之一。本次我校课题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