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2期
和谐的节日 包容的心境
2007年11月,国家对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清明、中秋、端午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自战国时代就已出现。他们是中国最富有代表性的节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
在一个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的时代里,这一举措,无疑可求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
一年至尾,各种各样的节日纷至沓来,浓浓的节日气氛早就弥漫在我们的校园里。12月22日的冬至,12月24日的平安夜、12月25日的圣诞节、1月1号的元旦,2月6号的除夕夜……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节日交织在一起,热闹而喜庆,形成了一幅开放而繁华的节日图景。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够不断接受新生事物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善于吸收优秀文化的文化,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古国,也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文明能细水长流,绵延至今不曾断裂。想一想我们辉煌的汉唐文明,如若没有“拿来”,不可能造就汉唐宏大气魄的绚烂文化。进入现代,西学东渐、百日维新,让中国开始吸纳西方文化和思潮,走上变革之路,逐渐融于全球大一统的格局。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中国由此开始了公历和农历并用共存的历史。而今,中国正用她宽广的胸怀应对种种思潮,吸纳各种优秀文化,推动国家的开放和发展。
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们乐于“拿来”的同时,传统文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的。无庸讳言,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不但没有发扬广大,甚至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海外华人发现,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例如清明节的祭祖仪式,在祖国大陆已经日渐式微,年轻人对于先祖的记忆不断淡化。更让我们难以接受的是,韩国要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而这个节日的出产国———中国却束手无策,眼见着旁人将自己的老底偷窃而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日化,是让这些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美丽地存在并且发扬光大。不能“留下了手艺,失去了创意”,更不能“记住了日子,忘记了纪念”,只有这样,才能延续我们民族的辉煌和梦想。
文化不可能固步自封,它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交流的产物。西方节日既然在我国存在,说明它必有存在的意义。像圣诞节,它原本是给人类带来希望与憧憬的节日。中国人过圣诞节正体现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宽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的体现。包容就是能够容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让它们共生,共存,相互辉映。
包容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东西方节假日文化的和谐相处实质上也是体现着一种包容。陶侃 赵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