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18期
听,交大人前行的脚步声
(上接第一版)2007年数据虽尚未公布,但我校在上海市排名第一已成定局,至此,我校获奖总数及获一等奖数从2003年起连续5年居上海市首位。在项目获奖的同时,一批科研人员也在各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挑起了大梁。我校附属医院戴剋戎院士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这是我校第二次获此殊荣;毛军发、张志愿两位教授2007年同时入选“第十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这是我校第三次两人同时荣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称号;陈国强、彭志海教授获提名奖,四人同时获奖,是上海市获此殊荣最多的单位。跬步致千里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后起之秀快速崛起的共同经验。我校校长张杰多次强调: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到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放到上海建设的大局中去谋划。在校领导班子的推动下,学校突出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学科链对接产业链,推动和深化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交大模式”。在不断为国家、上海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2007年初,我校微纳米研究院研制成功可广泛应用在快速检测心肌梗塞、肝炎、艾滋病、心肌梗塞等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探测器”,相关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2007年末,通过和德国Invitek公司合作,我校与企业合作的纳米核酸诊断试剂已顺利进入欧洲市场,下一步,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到肿瘤分子诊断领域。
2007年3月,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国际知名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先进半导体器材有限公司(ASM公司)签署了“环境友好轻质高模铝基降噪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合同,合同总额为人民币1200万元;同年12月,双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ASM公司(香港)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在交大揭牌。
2007年3月,江苏省无锡市代表团访问我校,双方签署了11个合作项目,并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电气技术工程院揭牌。
2007年4月,我校与上海市电力公司签署战略6项合作协议,金额达1500万元。双方将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共同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07年6月,我校加盟了由神华公司牵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联手推动的“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07年7月,我校科研院、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前往张家港市部分企业考察合作,达成了建立长期合作的共识。11月,张家港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带领张家港市有关部门和二十多名企业家来到我校进行访问和考察,并与我校签署了6项合作协议。
2007年10月,在双方15年十多项科技、人才项目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我校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就汽车等领域产学研合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07年11月,我校与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未来两年将投入100万欧元资金用于我校绿色能源建筑实验室建设,所建设的1200多平方米中意绿色建筑将成为绿色能源实验室的主体。
2007年12月,为推动二甲醚汽车的产业化,=我校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单位组成产学研团队,进一步实施二甲醚发动机及汽车产业化和二甲醚汽车示范运行工作,同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车用二甲醚加注站。
2007年12月26日,我校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签署了5年1.5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双方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致力于建立若干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研发平台和基地,取得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项目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企业迫切需求的实践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同时提升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和上海交大综合实力,达到互利双赢……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度我校纵向科研立项总经费总额超过7亿元,较06年大幅增加,增长幅度是近年来最高的;国家基金委总经费获得了突破性增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立项总数也继续稳步攀升;国家863计划立项总经费保持了06年以来的总体较高水平;支撑计划项目立项经费取得历史性突破,经费总数和课题总数都在06年的基础上成倍增长;与企业签署横向产学研项目合同高达976项,合同经费超过4亿元……通过多年积累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校已经成功地列于国内高校的第一方阵之中。产学研的结合,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参与,成为交大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居高声自远研究型大学要焕发创新活力,必须在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同时,营造学科交叉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体系。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点,就是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交叉学科的平台和团队。在利用科研优势服务国家主战略的过程中,我校按照“择需、择重、择优”的原则组织科研队伍,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造就了一批基础研究的行家里手,高水平的成果和科研论文不断涌现。
肿瘤的生长会伴随“缺氧”情况,因此而加速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我校医学院程金科博士和他的团队关于(SENP1)调控缺氧诱导因子功能方面的研究,“找到了‘阻断’肿瘤血管生长的一条崭新途径”,这项成果已刊载于世界顶尖生物学期刊《细胞》上。我校科研人员将人体肠道菌群成功植入猪体内,建立起“人源菌群仔猪模型”,开创了微生物研究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
2007年12月,诞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转基因克隆兔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作为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兔,这只小兔子已通过分子生物学“身份鉴定”。克隆兔同样具有生殖能力,可与家兔交配产下后代,现在大家期待这只转基因克隆兔能够长大,并繁衍后代。
在众多科研成果和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支撑下,我校的基础研究也收获丰厚。2007年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度我校科技论文各类统计数据较上年均有一定增长,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居前茅。其中,SCI收录论文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EI收录论文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从科技论文产出来看,2006年度我校国际国内论文总数13558篇,其中国内论文7454篇,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二。SCI收录论文数2243篇,居全国高校第三。EI收录论文数2826篇,仅次于清华大学居全国高校第二。ISTP收录论文数 1035篇,位居全国高校第四。MEDLINE(美国《医学索引》)收录论文数922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四。从论文质量来看,2006年度我校国际论文被引1863篇、4931次,分别比上年增加431篇、1361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七。我校科技论文不仅在数量上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而且在反映论文质量的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上也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这说明我校科技人员的原始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论文质量在明显提高。
我校今年共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973计划,总计资金1.3亿元,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同比增长80%。至此,我校已经有973首席科学家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人,主持973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16项。此外,今年我校教师还承担973一级课题十余项,涉及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各个方面。今年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1项,863计划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4项、目标导向课题13项。
2008年1月1日起,投资规模2000万人民币的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生农医药-大生命科学平台在分析测试中心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服务于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交大用交叉平台支持科学研究的举措,将继续有力地促进学校科技实力的提升。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我们相信,在国家一系列创新项目的支撑下,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划引领下,遵循“建大平台、组大团队、接大项目、出大成果、做大贡献”的原则,2008年,交大人迎来的,必然是科研的又一个春天。(记者 张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