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62期
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病原篇)
1.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
答:甲型H1N1流感是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突然发作,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及迅速康复。除少数病例因严重的病毒性肺炎可导致死亡外,呼吸道的损伤,一般发展很快,且迅速转归。本病的病程、病性及严重性随病毒毒株、猪的年龄和免疫状态以及并发感染的不同而不同。
2.甲型H1N1流感有哪些亚型?
答: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猪,引起猪感染和发病的亚型主要有H1N1、H3N2、H1N2,此外还有H1N7和H3N1两种不常见的亚型,B、C型流感病毒也可感染猪。
3.H1N1表示什么?
答: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蛋白质),一种糖蛋白叫血凝素(HA),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由于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HA分为H1~H15十五个不同的型别,NA分为N1~N9九个不同的型别。这里H1N1标示血凝素为第一个亚型,神经氨酸酶为第一个亚型。
4.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有多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如何?
答: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很短,自然感染3~4天,人工感染1~2天,发病率很高,接近100%,而病死率为1%~4%。
5.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耐受力如何?病毒在体外能存活吗?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通常56℃30min、60℃20min、65~70℃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但有些毒株56℃90min才能灭活,冻干或-70℃可保存数年;在pH值3.0以下或pH值10.0以上感染力很快被破坏;紫外线敏感,在直射阳关下,40~80h即可灭活;一般的消毒药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包括乙醇、甲醛、乙醚、氯仿、丙酮、氧化剂、卤素化合物、重金属、去污剂等;病毒对碘特别敏感。
该病毒对存在于有机物如粪便、鼻液、泪水、唾液、尸体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如在阴冷和潮湿的条件下,流感病毒在粪便和鼻腔分泌物中的传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M20℃为7天。病毒在羽毛中存活18天,在干骨头或组织中存活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粪便堆积发酵10~20天可将其中污染的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全部灭活。
6.在病猪体内,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
答:流感病毒感染后一般局限在呼吸道,极少出现病毒血症。从接种后1~3天的人工感染猪血清中能分离到病毒,但分离时间只有1天,且血清样品中的病毒滴度很低。病毒进入猪体后能够在鼻粘膜、扁桃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肺脏中繁殖,肺脏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
7. 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其它流感病毒是什么关系?
答:除甲型H1N1流感外,常见的流感还有人流感、禽流感、马流感等。甲型H1N1流感与人流感和人类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猪与人的种间差异较小,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在猪体内与人-禽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并能产生感染人的新的流感病毒。
8.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形态特征如何?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多样性的囊膜病毒,常为球形,直径为80~120nm,丝状体可长达数微米,它常见于刚分离到的病毒颗粒。在流感病毒的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这种表面纤维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呈棒状,由血凝素分子的三聚体构成;另一类呈蘑菇状,由神经氨酸酶分子的四聚体构成。
9.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何培养特性?
答:流感病毒可在多种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如雪貂、小鼠、鸡、鸡胚等;也可在多种细胞系中培养,如人胚肾、猴肾、牛肾、地鼠肾、鸡胚肾等,当前广泛使用的是MDCK(马-达二氏犬肾)和MDBK(马-达二氏牛肾)细胞系。在流感病毒感染的组织培养细胞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胰蛋白酶,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在无胰蛋白酶存在的条件下增殖。
10、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原是否经常发生变异?
答: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且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
抗原漂移: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抗原转变:抗原性转变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禽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特性允许发生片段重组,从而引起突变。它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毒力各异的子代病毒。
(注:文章来源为校医院发布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