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 第1315期

2009年院长工作会议:吹响十年腾飞的号角





  本报讯 (记者 谢天武 降瑞峰)2009年院长工作会议7月6日至7日在北戴河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听取了纪宝成校长的主题报告《吹响十年腾飞的号角》,讨论了《学科建设分析报告》、《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本科生培养质量报告》,通报了学校“985”工程三期建设、留学生培养、学部建设以及国际学院建设等工作情况,就实施通识教育及人才引进、社会服务等进行了经验交流。会议强调,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学校已经提前实现了“固本强基,重塑形象”的阶段性目标,在学校发展的新时刻,将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现学校未来十年腾飞。
  校领导纪宝成、程天权、袁卫、牛维麟、林岗、冯惠玲、王利明、杨慧林、薛浣白出席会议,校长助理贺耀敏、黎玖高、吴晓求、刘向兵、查显友、郝立新以及教代会主席团、校务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代表、各院系和机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纪宝成校长介绍了2009年院长会议召开的背景:一是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二是国际小学期刚刚开学,正在顺利进行。他强调,学校坚持每年召开院长会议,体现了学校对学院工作的重视。全校所有院长和有关部处的负责人聚集在一起,就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谋划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
  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纪宝成校长在报告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吹响十年腾飞的号角,进一步强化一流意识,二是进一步明确学科规划和发展思路,三是切实抓好学风问题,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性。
  纪宝成校长强调,新世纪以来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呼吁全社会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排头兵;重估国学价值,成为弘扬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反对和清除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思潮,成为坚守大学使命、守护大学精神的排头兵,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学校提出实现“十年腾飞”跻身“世界一流”,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实现“十年腾飞”体现了时代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十年腾飞”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实现“十年腾飞”反映了师生的热切期盼。
  结合学科规划和发展思路,纪宝成校长分析了学科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进入新世纪来,学校按照“三个意识、一个体系”的思路狠抓学科建设,同时制定“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社会应用学科,扶持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工作方针,坚决而稳妥地整合了校内学科资源,使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布局更加合理。纪宝成校长根据不同学科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教材建设等四项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纪宝成校长指出,当前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庸俗化和学术消极四种现象。他分析了学风问题的根源,并从三个层面提出纠偏扶正,引领风气之举,一是在教师学生中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学风,二是进一步加强院系组织在学风建设当中的责任和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探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纪宝成校长从国际合作、国际会议、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回顾了学校实施全面提升国际性战略以来的主要成就,并指出学校在学科、科研、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体系、制度设计和相关配套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性人才引进,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性;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进一步加强国际发表,提升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办好国际学院等学术“特区”,探索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的有效做法。
  袁卫常务副校长结合国内著名大学的学科布局,从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CSSCI论文数量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情况、国际发文情况、SSCI收集论文引用次数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我校学科建设情况,并结合2007———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分析了学校一级学科基本情况、学科竞争力、未来发展存在问题以及应对建议。同时通报了学校“985”三期建设工作,介绍了国家未来实施“985工程”建设思路,并通过对学校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耶鲁大学在专业设置、学生机构、教师数量、SSCI论文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与认识。
  冯惠玲副校长通报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有关精神认真做好清理“小金库”等工作。
  薛浣白副校长通报了学校留学生工作情况,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历史与成绩,从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留学生工作的现实情况,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建议。
  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就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了报告;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