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友炳 叶妙娴)我校参与的一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启动实施,进入实性研究阶段。9月20日,“内燃机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启动会在我市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内燃机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与可行性进行了说明,并就低碳技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我校双聘院士、东莞市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建中,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领导专家,我校领导周致纳、杨晓西,东莞市科技局、东莞城区街道办有关负责人,广东宏达工贸集团、江苏双良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启动会。
我校项目课题组副组长杨敏林汇报了863项目实施方案。
分布式联供系统支撑25%节能率
本课题开发适用于联供系统的低温余热利用新技术,研究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综合梯级利用技术,将不同供能单元或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系统集成手段达到科学用能和系统节能的目标,从而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冷热电联供系统。
项目组专家介绍说,内燃机分布式供能技术可实现25%的节能率,将对东莞现有上万家企业自备能源系统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
低碳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
东莞是广东的制造业大市,低碳经济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源的利用率也相对偏低,在
据参与启动会的专家介绍,东莞市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而分布式能源技术及系统将为东莞实施的低碳经济提供最直接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本项目的实现,将在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贴上东莞自主技术标签。
我校支撑企业转型升级
本项目是以企业为龙头,联手高校共同完成。我校作为项目协作单位之一,已于2004年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广东宏达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东莞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心,致力于对从广东上岸的液化天然气的分布式能源利用进行研究。
近年来,东莞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在技术水平、队伍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希望成为东莞市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该中心目前已经形成集多项分布式能源关键技术于一体的分布式供能技术专项实验平台,可以为技术研发提供动力关键设备和实验室基础。
另讯(工程技术研究院 科研处供稿)近日,由广东百思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我校联合申请的项目“保税物流关务进出口管理平台”获得了2009年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东莞专项)资助,资助金额150万,我校项目负责人为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此外,我校有3项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项,项目主持人为城市学院的程发良教授;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项目主持人分别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吕斯濠博士和建筑工程系的郑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