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珞珈山,捷报频传。在第25个教师节之际又获喜讯:我校以总数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以合作单位获奖2项的成绩,再次刷新我校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记录,获奖总数和一等奖项目数均居全国前三名。
数字引发的启示
国家教学成果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并列,4年一届,代表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在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奖总数排名中,北京大学16项、清华大学12项、浙江大学11项。在一等奖获奖项目排名中,清华大学3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分获2项。
自合校以来,我校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3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7项。2001年,获奖总数为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2005年,获奖总数为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横向对比,展示了我校在国内高校中的实力和地位;纵向对比,则反映出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的历程。这些获奖项目,都呈现着优势资源优化配置的魅力。它们集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资源于一体,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强强联合,既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宝贵教学经验的升华。
从数字看变化,从变化看成绩。成绩来之不易,成果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启示呢?
以生为本的父母心
所有探索和实践,都是为了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有兴趣了,真正受益了,才是名副其实的好成果。
“我很喜欢上政治课,一边参观,一边听老师讲解,知识就栩栩如生地刻进脑海了。”大二女生熊燕说道。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了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带领学生放下书本,走出课堂,先后组织8000余名学生,走进武昌党的五大会址、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参观学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润物细无声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兴趣薄弱?不少获奖项目为这一普遍性难题开出了良方:生命科学学院对低年级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利用他们对药品和仪器的好奇进行引导,激发科研兴趣。口腔医学院摒弃一对多的单向教学模式,推行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深度互动的网状教学,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勇于创新的进取心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孜孜以求的绿洲,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法学院利用多种渠道将国内外著名法学家“引进来”,同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先后创办了中法法学法语双学位班、中德法学德语双学位班、WTO第二学位试验班、边界学试验班等,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创新人才。这些经验,随着《深化国际法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进一步走向全国。
武汉地区高校林立,是全国重点高校密集地区之一。由我校牵头负责的“七校联合”办学模式,15年来,探索了一种以攻读双学位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合作学校的办学优势,将近20个一级学科、30多个国家特色专业、1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20多名全国教学名师融合起来,打造了一个集专业、教师、实验室、图书资料于一体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条件,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了机遇。据统计,2001年以来报名参加“七校联合”的学生累计超过2.2万人。
“从院系评审、校级评审,到省级评选,继而冲刺国家奖,历时4年。每一步我们都认真准备,做足细节,力争完美。”教务部部长吴平介绍。不计回报的亲密协作和辛勤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也必将浇灌出更加绚灿的花朵。